[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訪談。今天我們的魅力相約玫琳凱成功女性係列訪談又與您見面了!今天走進演播室的這位魅力女性是《海外文摘》首席運營官張世寧。張總將要與網友暢談《海外文摘》27年華麗蛻變的有關話題,歡迎您張總! [ 2011-08-11 14:32:13 ]
[張世寧]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 2011-08-11 14:32:28 ]
[主持人]那張總首先跟我們談一談您從什麼時間進入傳媒界開始做雜志的呢? [ 2011-08-11 14:32:37 ]
[張世寧]大概是從1999年年底開始到現在差不多12年的時間了。 [ 2011-08-11 14:32:46 ]
[主持人]也是從一個普通編輯做起? [ 2011-08-11 14:32:55 ]
[張世寧]不是,我是從市場和銷售做起的。 [ 2011-08-11 14:33:03 ]
[主持人]那您能不能簡要地跟我們説一説這12年都做了什麼?能夠做到現在這樣的位子。 [ 2011-08-11 14:33:11 ]
[張世寧]也不是這12年都比較順利。我從《三聯生活周刊》離開後,在2002年開始做了一個哈佛商業評論的管理類雜志,這個雜志基本上算是第一個進入中國的高端管理經營雜志。在這個團隊中當時我非常年輕,也得到了一個機會可以從它創刊到運營這麼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我經歷了整個這麼一個階段,在我那個年齡段時對于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經歷。這個期刊現在還有,但是並沒有像剛開始那麼轟動,因為那本雜志曾經被譽為管理聖經”似的雜志,但是後來發現國內讀MBA、EMBA的人越來越多,並且年齡段越來越低的時候這個雜志在讀者中還是有一定的下滑,但是對于整個高端讀者的定位邇言我還是有很好的經驗的。 [ 2011-08-11 14:35:37 ]
[主持人]那您從這個雜志出來後就來到了《海外文摘》嗎? [ 2011-08-11 14:35:49 ]
[張世寧]不是,我在這十幾年裏大概工作了四個地方,前面兩個經歷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大概在2003年時,和香港明報集團合作在中國大陸建立了萬華傳媒公司,這個公司在第二年四月成功在香港上市,這個公司裏面基本上經營的所有雜志全部是專業類雜志。包括汽車類的版權來自BBC包括明報自己的雜志,還有滾石的雜志等等專業類的雜志。再後來就是自己創業,自己創業時做了一個音樂類的雜志,後來直到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跟《海外文摘》雜志社開始討論他們改版的問題,結果大家都覺得想法比較接近,很快就促成了這個合作。今年4月份開始籌劃,到今年7月份創刊,大概是這樣一個經歷。 [ 2011-08-11 14:37:34 ]
[主持人]聽了您的經歷確實十多年來沒有離開雜志,一直在這裏摸爬滾打,積累了很多的經營能夠做到這麼一個老牌雜志的首席運營官確實很不容易。那您説了7月份的改版,先給我們展示一下吧,讓我們看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十多年的《海外文摘》新的面孔是什麼樣的。 [ 2011-08-11 14:37:48 ]
[張世寧]因為大家可能熟悉的是封面是一個人頭的那種,當時是1984年的時候。 [ 2011-08-11 14:38:05 ]
[主持人]而且《海外文摘》這四個字是毛筆字體。 [ 2011-08-11 14:38:20 ]
[張世寧]對,1984年時《海外文摘》在市場上出現的時候,當時有很多雜志和報刊曾經一度使《海外文摘》變成每一個城市家庭裏都會訂閱的東西,當時也是百萬量的發行期刊。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包括大家資訊接收的渠道越來越多,後來它的內容就變的不是那麼新鮮,也有了被大家慢慢忘卻的過程。從百萬期刊掉到現在差不多掉了將近九成的發行量。 [ 2011-08-11 14:40:42 ]
[主持人]就是掉了很大的數量級。確實也真的面臨著在網絡時代不改版是不行的問題。 [ 2011-08-11 14:40:56 ]
[張世寧]是這樣的。 [ 2011-08-11 14:41:06 ]
[主持人]那改版後我們從封面就可以看出來思路完全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當初的思路是什麼樣的? [ 2011-08-11 14:41:17 ]
[張世寧]當時做《海外文摘》改版的時候我們和社裏領導包括我們的同事也是在很偶然的機會,就是我們有一個習慣會在中途買各種各樣的書。包括我以前的工作經歷除了三聯的工作經歷外剩下全部所有的都是和外刊打交道的,所以我們也很習慣去看出了什麼很好的雜志。但是我們發現很多中途郵寄都要三到四天,時間很長,我們公司訂了很多外刊,我們就覺得準備的時間很長,而且很不齊全。我們就覺得如果真的是有需求的人豈不是很滯後,雖然付的是同樣的金錢但是看到的是滯後的東西。《海外文摘》原來的宗旨就是把世界各個角落裏面的東西讓中國人得知,後來我們就發現事實上我們現在市場上能看到的所有的雜志基本上全部都是自己自採、自訪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説得更多的是國內的事情,而國外的事情大家由于不是在當地,我們雖然是新聞行業但是事實上在中國發展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沒有那麼大人力和物力到當地得到第一手資訊。所以我當時就想如果有機會我們能把所有國外的最新消息帶到國內,然後用《海外文摘》的載體呈現給大家,這會是很好的事情。直接和社裏的領導聊了一下之後領導也很支援。包括目前對智慧財産權的問題比較重視,我們就想通過比較正規的渠道得到這些很好的內容。 [ 2011-08-11 14:44:14 ]
[主持人]通過您剛才的介紹我們發現《海外文摘》的整體改版雖然從頁面的角度來看變化比較大,大家可以看到顏色比較鮮艷,包括每頁紙張版面的設計都很洋氣,但是從內容來講是秉承著《海外文摘》一貫的傳統的是吧? [ 2011-08-11 14:44:44 ]
[張世寧]對,是這樣的。 [ 2011-08-11 14:44:54 ]
[主持人]可以説是換了一個非常符合現在人群閱讀習慣和接受能力的外皮,然後把更多的好的國外的內容引進國內是吧? [ 2011-08-11 14:45:13 ]
[張世寧]對。 [ 2011-08-11 14:45:22 ]
[主持人]那這次改版我們能不能還把過去,剛才我可能説少了,從創刊到現在已經接近30年了。那我們如何能把現在的讀者群維護下來並且做到百萬量的銷售呢? [ 2011-08-11 14:45:30 ]
[張世寧]這是一個很好的預期,但是改版後的《海外文摘》的讀者和84年的讀者會很相似,但是和現在的讀者會很有區別。因為我們從國外獲得了很多的版權但是知道這個版權的人不太多,比如《外交世界》這本雜志在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包括世界評論上都是非常一流的雜志,但是在中國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很多有國外生活經歷的人他們全都知道。我們在創刊一兩個月的時候有一位紐約時報在中國的記者打我們的電話,他在國貿看到我們的雜志就買了一本,他當時看到時很激動,他説沒有想到中國會有這樣一個雜志能夠把國外最好的各種資源(一會兒我們可能會説到內容的分配)拿進來的雜志,而且還能做成一本融會貫通的雜志,他覺得非常驚喜,所以他就主動和我們談,因為他自己在紐約生活了很多年。他就和我們談希望《紐約時報》可以和我們合作,另外包括紐約時報裏面還有很多特別的報道還有合訂本,他主動找到府來找我們合作。包括在內容上我們選擇的更多的東西其實是跟常規新聞雜志不是很一樣,我們偏重的東西就是在經濟、科技和環保。因為這一類問題説實話中國所有的雜志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去做各種各樣新聞類和事件類的東西,但是在能源包括經濟和環保這方面還有科技方面有一些東西並沒有拿到太多一手的資料。其實我們無非是通過一個途徑拿到這些資料能夠讓讀者第一時間知道,尤其是在科技和環保方面,這可能以後將是我們雜志的主線。我們説新聞除非是特別重大的社會新聞包括戰爭之類,很多新聞其實還是圍繞著經濟,那經濟現在換言之其實還是一個科技的體現,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從這種途徑裏面讓大家獲得更多的資訊。 [ 2011-08-11 14:48:37 ]
[主持人]其實您剛才講到的小例子裏剛才這個讀者和27年前社會上的人拿到這本雜志的心情是類似的。 [ 2011-08-11 14:48:51 ]
[張世寧]是這樣的,1984年創刊的時候一直在説國外的風土人情,那時候出國的人其實都很少,我們認為當時的讀者其實更多的是知識分子家庭,受過一定的教育,希望獲得更多資訊的人。今天我們看只不過年代變了,但是讀者還是這些人。沒有改版之前我們可能偏重非常有忠誠度的讀者,可能我年輕的時候就在看,我從1984年開始看看了20年一直看到現在,但是他已經歲數大了,而且他也習慣于那種版式和那種東西了。如果變成這樣的話我們相信可能會有更多的年輕讀者會喜歡。 [ 2011-08-11 14:49:32 ]
[主持人]其實他們在20多年前也是年輕人。 [ 2011-08-11 14:49:42 ]
[張世寧]是的。 [ 2011-08-11 14:49:50 ]
[主持人]您剛才談到了《海外文摘》和其他國內期刊雜志在內容上的區別您能不能具體談談?因為在報攤上買雜志大家看到的都是非常耳熟能詳的雜志,我們可能會定期去買,但是現在突然有這樣一本雜志擺在報攤上,怎麼能夠讓大家去選,怎麼能夠把那些雜志和他們分庭抗禮呢? [ 2011-08-11 14:50:07 ]
[張世寧]市場是考驗一切的標準,大家現在有很多知名的雜志被大家所熟悉,他們有很多很好的內容,有很好的渠道,也有非常忠實的讀者。對于我們來説我們長期要做的是希望可以填補一些空白,而不是和人家去分天下。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比如《三聯》是在文化方面做得非常非常好;《看天下》是在資訊包括淺閱讀等趣味性做得很好;《第一財經》在經濟方面對于年輕人而言是很好。而我們和這些東西都不一樣,所有的文章我們沒有一篇是自己寫的。 [ 2011-08-11 14:51:03 ]
[主持人]依然貫徹了“文摘”二字。 [ 2011-08-11 14:51:13 ]
[張世寧]對,文摘也分很多種,在美國大家很多都知道讀者文摘,但是在美國它可能更多的是給家庭主婦看的,內容五彩繽紛。當時我們做的時候也和主編多次討論怎麼能把這個東西做得定位更加精準。到最後我們就想到其實文摘類雜志最忌諱的東西就是做得非常雜亂,內容什麼都有、亂七八糟。但是我們希望在整個雜志裏面讓大家看到至少三分之一內容是非常統一的,比如我們的封面文章可以就一個話題做一個非常大的延伸。比如第一期做的糧食問題,糧食問題看起來可能説只是一個事件或者新聞甚至只是一個評論。但事實上它和我們的生活非常有關係。包括我們還在做的食品地緣論,可能每個人都不知道,我們都説豬肉漲價,豬肉漲價意味著什麼?可能不是豬肉在漲,而是玉米在漲。這些東西都是你通過我的文章,我用了很多的資料,可能不是一本雜志裏面的資料,而放在一起你就知道原來我們豬肉為什麼在漲,原來有這麼多的東西,可以獲得很多的知識,這是我們的宗旨。另外和別的雜志的區別就是如果大家有機會在報攤上買到我們的雜志的話,你可以看到我們所有的圖片都是和目前雜志不太一樣的。首先我們是非常活潑的,另外我們應用了很多比較新的技術。像第一期的一些人體圖片我們通通都是用3D模式在做的;包括現在馬上上市的這一期文章中一些樓層的圖片都是。 [ 2011-08-11 14:54:10 ]
[主持人]從圖片可以看出我們的寓意確實很深,能夠看出您和主編非常用心思選的圖片和這個人。 [ 2011-08-11 14:54:24 ]
[張世寧]第二期也是,我們本身做的是雨林之戰,就是很多人到柬埔寨等地伐木,其實對當地的影響非常之大,先不説對氣候等等的影響,我們做的圖片裏是一些僧侶,僧侶很多人住在叢林深處的寺廟,但是現在因為伐木被人從寺廟裏趕出來。 [ 2011-08-11 14:54:46 ]
[主持人]從內容看我們看到您到整個團隊每一個人都是很用心的,給我們講講你們的團隊。 [ 2011-08-11 14:54:55 ]
[張世寧]其實我願意用更多的心思來介紹我們的團隊。其實在我們過往的經驗裏面我們都會希望我們的團隊是一個成功的團隊,這個結果就是任何人出去單飛都不可能,只能大家在一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性格,但是如果能在這個團隊裏很好的融合的話,大家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是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我們先説一下我們的主編,主編以前完全沒有做過雜志,完全沒有任何雜志經驗。他本身之前是學工科出身,後來在中國讀的經濟學,後來又在哥倫比亞讀的金融學,然後在華爾街和投行有很好的工作經歷,後來參與了一些證券公司的研究工作。 [ 2011-08-11 14:56:37 ]
[主持人]那應該去《第一財經》。 [ 2011-08-11 14:56:45 ]
[張世寧]但是這個人在經濟上有很好的敏感度,在年輕時在德國和法國生活過很長時間,他對國外的媒體有很好的認知,他看書和雜志足夠多,但是自己沒有操刀做過雜志。我們編輯部的主力都是有雜志背景的,但是沒有一個人做成新聞類雜志。 [ 2011-08-11 14:57:17 ]
[主持人]如果我固有的思維中沒有參照的東西就可以發揮自己所有的能量做出新意。 [ 2011-08-11 14:57:33 ]
[張世寧]他們各自背景裏的經歷都是足夠的,只不過沒有做過新聞雜志。 [ 2011-08-11 14:57:44 ]
[主持人]那您這個帶隊人起了很好的作用,把大家往需要的路上引。 [ 2011-08-11 14:57:54 ]
[張世寧]這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結果,我們會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包括自己在團隊裏也會樹立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傳統意義上大家做雜志的路線不是很一樣。比如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東西就是在圖片選擇上,我們認為傳統新聞雜志會有很多的大幅照片、寫實照片,這種東西會有,但問題是它在衝擊力過後很難找到細節,但是我們現在所有的配圖都是在細節上有了很多的體現。比如我們的配圖裏雖然只是一個配圖,但是我們會加上一些紅色的標識,加上以後就會覺得很有趣,而且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是28歲,所有人都很年輕。 [ 2011-08-11 14:58:25 ]
[主持人]確實能從雜志和我們團隊的年齡看到非常有活力、非常有生命力。説到生命力的問題,在網絡的時代資訊無孔不入,除了和報攤上的同行競爭外如何和網絡打仗呢? [ 2011-08-11 14:58:46 ]
[張世寧]我覺得事實上網絡接下來會有一個很大的力量來阻擋平面媒體,這是肯定的,這也是大家都不用懷疑的事情,包括在國外也是如此。對于我們的新的同行來説,我們更多的要做的是有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並不是説我們的內容和模式有多好就能怎麼樣,而是長期通通存活下來的東西都有很好的商業模式。而對于商業模式的配搭我們一開始就會開官網,APP、微博我們也都開始做了,但是這裏面還有一個誤區。對于客戶包括對于很多讀者來説,我們怎麼能夠得到這樣的東西,現在無非就是Ipad和Iphone大面積的普及,包括安卓係統的普及,大家感覺好像用這個東西很習慣。但是我非常仔細地觀察過周圍的人,如果不是做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沒有太多人會當電子雜志去看,我覺得這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對于這個時間我們估計可能是兩三年甚至我們也不太確定的,可能比我們再小的甚至90後他們會真的會拋棄掉紙,但是我不認為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真的能把紙扔掉,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事。 [ 2011-08-11 15:00:17 ]
[主持人]其實我從小特別喜歡魯迅先生一篇文章,他曾經寫到“特別喜歡拿到書摸著紙張、聞著墨香的感覺”,我覺得這種感覺無論是報紙、書籍、雜志都會存在的,和網絡看書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即使手機會看報紙,我也會買報紙,我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的,所以説這個東西只會有一定的影響,包括您説到剛才國外的某些例子,比如《讀者文摘》的銷量確實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它應該是不會消亡的,我覺得傳統媒體還是有它固有的力量,包括有它固有的讀者群。 [ 2011-08-11 15:00:31 ]
[張世寧]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大家能看到真正的結果。我們下一期可能會做一個關于蘋果的一個很大的專題,就是在講事實上對于蘋果電腦和手機在國外的應用和中國應用的對比。可能對今天這個問題會有另外一個答案。 [ 2011-08-11 15:00:51 ]
[主持人]我説您怎麼有這麼多的答案呢,原來您一直在做這個專題。 [ 2011-08-11 15:01:00 ]
[張世寧]其實我們一直在想,在中國蘋果大家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它的功能我們究竟能應用多少?這和國外還是有區分的,所以我們希望做一個普及,讓大家知道外國人是怎麼用這個東西的。 [ 2011-08-11 15:01:34 ]
[主持人]那説了這麼多,如果大家開始對《海外文摘》有興趣了,想買到,那張總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我們的途徑都是什麼呢? [ 2011-08-11 15:01:47 ]
[張世寧]我們可以看到各大城市的郵局、報攤都可以買到,在常規的機場、高鐵都可以買到,包括北京上海所有的便利店,你也可以到我們編輯部直接訂閱,或者在我們的官網上進行訂閱。 [ 2011-08-11 15:02:10 ]
[主持人]咱們一個月幾期? [ 2011-08-11 15:02:32 ]
[張世寧]一個月兩期。 [ 2011-08-11 15:02:41 ]
[主持人]還是分AB? [ 2011-08-11 15:02:49 ]
[張世寧]對。 [ 2011-08-11 15:02:57 ]
[主持人]定價怎麼樣? [ 2011-08-11 15:03:06 ]
[張世寧]16塊錢。 [ 2011-08-11 15:03:15 ]
[主持人]這個價格怎麼得出的呢?有沒有參考同行呢? [ 2011-08-11 15:03:26 ]
[張世寧]當然。第一年我們的推廣價會一直維持在12塊,大概是75折的狀態,我們定價在16塊首先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目標對折對于這個雜志的價錢會有多大的在意。但是也正如剛才説到的商業模式,我們認為15塊錢以下的雜志是一個級別,15塊錢以上的雜志是一個級別。包括對于廣告商的定位我們更傾向于奢侈品或者是電子産品。 [ 2011-08-11 15:04:45 ]
[主持人]是,我們看到有手表。 [ 2011-08-11 15:04:54 ]
[張世寧]我問了身邊很多朋友,包括創刊前我們做了相關的讀者調查,我們認為平時有閱讀外刊習慣的人會立刻接受這本雜志。因為不管怎麼説你讀母語和讀英文還是不一樣的感覺,另外接下來我們會有德國和法國雜志的版權。 [ 2011-08-11 15:05:11 ]
[主持人]我們能從《海外文摘》中能從他過去27年給我們的資訊一樣能夠得到外面很多新鮮的資訊,這是你從網絡或者其他途徑上很難獲得的。 [ 2011-08-11 15:05:26 ]
[張世寧]馬上可以從我們官網上獲得,我們官網上每一期會拿出一篇文章出來進行互動,我們有了自己的編譯,但是我們希望更多外文水準更好的朋友和我們分享進行翻譯,翻譯出來的結果沒準比我們更精採。 [ 2011-08-11 15:05:47 ]
[主持人]今天由于時間的關係,我們對張總的訪問就到這裏,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也希望大家能夠支援張總和她的這本《海外文摘》。謝謝大家,我們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再見。 [ 2011-08-11 15: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