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 題:從一家企業展&看全球創新與本土創新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記者楊有宗、杜康
走進第八屆進博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復星醫藥展&前人頭攢動。在這裡,記者看到的不是單純的“海外展品”陳列,而是一幅全球創新與本土創新雙向奔赴的生動圖景。
首秀展品即瞄準中國臨床需求,本土CAR-T産品的患者數據反哺全球研發,全球領先的手術機器人系統因中國醫院實踐升級技術,本土人工智能醫療方案正融入國際服務體系——從復星醫藥展&,能清晰看見全球創新與本土創新如何相互成就、共生共榮。
本屆進博會,復星醫藥的中國首展産品“Marie立式粒子治療室內系統”備受矚目,該産品於2025年7月獲美國FDA批准上市。
全球尖端技術之所以能“落地即適配”,主要得益於以本土需求為創新指南。據悉,Marie立式粒子治療室內系統摒棄了傳統質子、重離子治療系統中龐大笨重的旋轉機架,將傳統治療室的面積從120平方米縮小到30平方米,高度從3層樓高降為1層樓高,可在醫院現有空間安裝。
復星醫藥董事長陳玉卿&&:“未來我們將積極推動這一創新技術在中國的落地,希望為中國腫瘤患者帶來更舒適、更高效的治療選擇。”
一年一度的進博會不僅是一場“引進來”的全球貿易盛會,也是全球創新與本土創新雙向奔赴的舞&。
連續八年在復星醫藥展&展出的中國首款CAR-T産品奕凱達,用一組數據詮釋了創新本土化對全球的反哺力:累計治療超1000位淋巴瘤患者、覆蓋29個省區市190多家治療中心、納入超190款醫保與商保……這些本土實踐,正成為復星醫藥與海外合作夥伴共同提升CAR-T産品可及性的重要依據。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進化史”更是雙向奔赴的縮影。連續八年參展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從最初的“設備引進”,到如今構建“手術機器人生態圈”的轉型,助力我國手術機器人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自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進入中國以來,已累計培訓1.5萬餘名醫療專業人士,這些本土醫生的操作經驗與臨床方案正通過全球協作網絡,反哺達芬奇機器人的全球技術升級。直觀復星首席執行官劉釜均&&:“直觀復星正在加速構建以中國醫患需求為核心,融合本土創新、系統培訓、高品質服務與AI智造的手術機器人生態圈。”
“開放合作是加速創新的最佳路徑。”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説,高水平開放的中國始終是世界發展的確定性機遇,未來將繼續發揮復星在全球的産業優勢,整合全球資源助力本土創新,也讓中國創新造福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