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迎風搏浪 勇毅前行——推動世界經濟不斷前行的“中國引擎”
新華社記者鄧茜 閆潔 陳斯達
金秋時節,“十四五”收官在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克服重重風浪、勇毅前行,不僅迎來新的豐收時節,更給世界各國帶來新的機遇與期待。
這是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多重挑戰困擾世界的5年,也是中國經濟展現巨大韌性、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5年。多國人士&&,中國以顯著高於全球整體水平的增速,繼續擔當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為其他國家帶來重要發展機遇,並以治理智慧與經驗啟迪世界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迎風前行 擔當全球增長動力引擎
在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一家倉庫裏,工作人員忙碌地理貨、掃碼、打包。作為第一家進入非洲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中國公司,這家名為Kilimall的企業已發展成為東非頭部電商&&,在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家建立了大型海外倉,通過推廣直播帶貨、提升物流效率,激發當地經濟的活力與潛力。
2024年8月29日,工作人員在貴安超算中心數據機房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是中國數字經濟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5年來,中國在國際貿易與投資、實體經濟、新興産業等方面拓展互利合作,不斷為世界經濟注入動能、驅動增長。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的關鍵引擎。”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顧問阿布·貝克爾·迪卜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感慨。
5年來,在國際格局持續動蕩、逆全球化寒流涌動、産供鏈遭受多重衝擊的背景下,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階,2024年超過134萬億元,年均增長5.5%。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明顯高於3.7%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年均30%左右,成為穩定的動力之源。
在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看來,“十四五”期間,中國進出口較“十三五”期間大幅增長,是助推全球貿易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不斷擴大的進口市場、不斷增長的對外投資、不斷增加的全球公共産品供給,都顯著促進了國際經貿往來和務實合作。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中國參建的工程在世界各地投入運營。喀麥隆克裏比深水港二期項目進一步激發區域經濟活力,科威特阿祖爾煉油廠大幅提升該國煉油能力,中亞地區最大風電場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中巴經濟走廊首個水電投資項目卡洛特水電站極大緩解當地缺電狀況。中國與各國合作築起的“一磚一瓦”,助力穩固經濟發展的持久根基。
2025年5月9日,貨輪停靠在喀麥隆克裏比深水港二期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科普索攝)
“中國為世界經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確定性與前進動能。”老撾國家工商會副主席塔農鑫説,中國通過完備的工業體系和高效供應鏈,有力維護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平穩運行;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産能合作,帶動跨國投資共贏,為發展中國家破解基礎設施瓶頸,推動中老鐵路、中歐班列等互聯互通項目重塑亞歐經濟地理格局,顯著降低全球物流與交易成本。
如今,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
創新驅動 塑造産業生態未來圖景
“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創新基地之一,中國的研發團隊在企業全球研發過程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中國的創新活力、研發人才和合作優勢對集團全球戰略意義重大”“中國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2025年4月23日,以“擁抱創新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參觀者在奔馳汽車全球首秀純電長軸距CLA汽車旁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對於中國的創新能力及其對該集團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他説,集團在中國的發展成就遠不止於銷量數字和市場份額,中國充滿創新活力的汽車生態體系已成為其全球研發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期間,中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正從全球製造中心邁向全球創新中心,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更加顯著。
5年來,中國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速融合。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8%;高新技術企業超50萬家,較2020年增加83%;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0位;新能源汽車去年産量突破1300萬輛,産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保護主義對全球創新環境形成干擾之時,中國的開放創新環境令諸多市場主體“用腳投票”,眾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實現跨越式成長,也將發展成果和紅利帶向世界。
“寶馬計劃於2028年推出氫燃料電池車型,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發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們期待推動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乘用車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對未來滿懷憧憬。
“中國已成為全球産業轉型不可或缺的‘發動機’。”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説,過去5年,我們見證了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的持續轉變。這也表明,當規模、速度與戰略規劃融為一體時,中國將迸發推動全球變革的強大力量。
這是2025年9月10日拍攝的位於庫布其沙漠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經濟學教授漢弗萊·莫希認為,中國不斷降低新技術“進入門檻”,持續改善光伏、儲能、電動車等技術的性價比,真正讓“綠色升級”成為現實。與此同時,中國將數字化工具普惠化,通過跨境電商、數字支付、物流&&等,拉近中小企業與全球市場的距離。
科學規劃 提供經濟治理中國實踐
中國高鐵里程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70%以上、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新能源專利數佔全球四成以上……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需要着眼長遠的戰略眼光、持之以恒的社會動員和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
這是2025年9月23日在上海舉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拍攝的一組大型工業機器人産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推進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治理方式,也是中國特有的體制優勢,在變亂交織的世界為各國提供了發展經濟的中國智慧。
過去70多年,中國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今年還將制定第15個五年規劃。不少受訪專家認為,這些舉措讓中國經濟能夠主動適應市場周期,不斷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與許多國家短期化、碎片化的政策不同,中國的五年規劃確保了政策的前瞻性與連貫性,這是實現長期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肯尼亞國際關係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認為,五年規劃體現出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獨特優勢。
多次訪問中國的馬來西亞智庫區域策略研究所署理主席陳家興説,中國制度化、前瞻性的經濟發展規劃實現短期目標與長遠願景的良性銜接,體現出高度的戰略統籌能力與治理智慧,增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2025年10月14日,在江蘇省連雲港港東方港務分公司碼頭,大批汽車準備裝船外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春攝)
俄羅斯經濟學家尼基塔·斯捷潘諾夫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為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有效參考,具有極強的戰略性和前瞻性,不僅能有效調動各個部門和地區的資源,促進各項政策的協調與實施,還能通過調整發展策略積極適應全球經濟格局的新變化。
“中國的戰略規劃是實實在在為國家帶來巨大積極變化的行動指南。”白俄羅斯《新經濟》雜誌主編薩耶維奇説,“我堅信,‘十五五’規劃必將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加繁榮強大的國家和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