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9月初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新華社近日連發六篇評論,解讀全球治理倡議的深刻意涵,闡明這一倡議聚焦“構建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這個時代課題,以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基本遵循,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方案
80年前,聯合國的成立掀開全球治理新的一頁。80年後的今天,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另一方面,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現行國際機制存在全球南方代表性嚴重不足、權威性遭到侵蝕、有效性亟待提升三大短板。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十分及時,十分關鍵,順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符合當今世界的緊迫需求。
這是2020年9月14日拍攝的聯合國總部外景。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1952年建成,目前聯合國共有193個會員國。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明確了倡議的核心理念,即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這五大理念闡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則、方法和路徑,為新形勢下全球治理變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球治理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後,中國向世界貢獻的又一重要公共産品。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並行不悖,分別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個維度,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彰顯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擔當作為。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方案——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①
堅持主權平等是首要前提
主權平等是國與國規範彼此關係最重要的準則,也是聯合國及所有國際機構、組織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則。主權平等,核心在於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都有權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然而,當今世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逆流涌動,少數國家憑藉“胳膊粗”“拳頭大”,企圖壟斷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倡議強調主權平等,直指當前全球治理體系的不平等狀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這是2025年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拍攝的亞非團結紀念碑。1955年4月18至24日,著名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奉行主權平等,是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但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足,致使全球治理體系無法充分體現和反映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和訴求。中方主張,這種歷史的不公必須得到糾正,全球南方的聲音應當得到更多傾聽,各國的正當權益應當得到充分保護。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堅持主權平等是首要前提——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②
堅持國際法治是根本保障
國際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國際法和國際規則是共同的準繩,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共同執行,沒有也不應該有例外。然而現實卻令人警醒:一些國家鼓吹“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實質是對國際法奉行“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態度,妄圖將自身的“家法幫規”強加於國際社會。這一亂象加劇了國際社會對聯合國“失效”、國際法“失靈”和多邊主義“失能”的擔憂。與此同時,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深海、極地、外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更是規則法治缺位、風險累積。加強國際法治,完善全球治理的迫切性日漸凸顯。
這是2025年5月30日在香港拍攝的國際調解院。5月30日,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來自亞洲、非洲、拉美和歐洲85個國家和近20個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約400人出席。新華社發(王申攝)
中國主張,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必須毫不動搖加以維護。對於新興領域,要在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國際規則。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能搞雙重標準,不能強加於人。要維護國際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大國尤其要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這一主張順應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期待,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得到廣泛認同。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堅持國際法治是根本保障——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③
堅持多邊主義是基本路徑
以往由少數國家主導的國際權力結構和隨之産生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已不符合時代需要和國際社會期待。不斷崛起的全球南方國家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從根本上改變全球資源分配不公、話語權嚴重失衡的現狀。堅持多邊主義,就是要承認並尊重世界各國的平等權利,為更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化&&,這是實現全球治理體系公正性與合理性的必要前提。
2024年2月28日,聯合國環境大會多邊環境協議日開幕會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在第六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的相關活動上,聯合國官員等多方呼籲各界踐行多邊主義,共同應對環境危機。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堅持多邊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遵循。“世界上的問題錯綜複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認為,現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多邊主義。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事務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體系由大家一起建設,治理成果由大家一起分享,不能搞單邊主義。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堅持多邊主義是基本路徑——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④
堅持以人為本是價值取向
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各國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參與者和受益者。只有以人民的獲得為目標,不斷為民眾提供信心和穩定預期,全球治理體系才能得到廣泛支持並有效運作。要通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以促進共同發展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大獲得感、以更好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大安全感、以更好促進不同國家和群體共同利益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大幸福感。
2024年4月3日,在位於蘇裏南薩拉馬卡區的中國援蘇裏南農業技術合作中心,農業專家在大棚講解秧苗移栽技術。中國援蘇裏南農業技術合作中心技術援助項目於2022年啟動。新華社記者李夢馨攝
中國始終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堅定踐行者。中國不僅倡導“以人為本”,更將其貫穿於治國理政與國際合作的方方面面。在國內,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之心為心”,不斷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球,中國“以天下之利為利”,主張將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從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到共建“一帶一路”幫助沿線民眾改善民生、創造就業的具體實踐,無不體現出中國政策緊扣人的需求、尊嚴與發展。這正是“以人為本”在全球發展合作中的具體實踐。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堅持以人為本是價值取向——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⑤
堅持行動導向是重要原則
行動導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則。全球治理的活力源於實踐,關鍵重在行動,根本要看成效。全球治理是否管用,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全球治理各項議程緊密&&,需要加強統籌協調、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要標本兼治,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既要立足當前的緊迫性問題,也要着眼今後的長期性挑戰。發達國家要切實履行責任,提供更多資源和公共産品。發展中國家也要聯合自強,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2025年5月31日,在蒙內鐵路內羅畢站,機車駕駛員蔣立平(右)和博爾在即將開往蒙巴薩的E2次列車上揮手致意。由中國路橋承建的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全長約480公里,2017年5月31日正式開通運營。新華社記者楊光攝
中國是完善全球治理的行動派。倡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新開發銀行,搭建深受歡迎的開放合作&&;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並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熱點問題上秉持客觀公正、推動政治解決,推動構建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促成沙特和伊朗歷史性和解,為柬泰和平解決邊境爭端發揮建設性作用;會同32個國家建立國際調解院,為高效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新選擇新途徑;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為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力量。
點擊鏈結閱讀全文:新華時評丨堅持行動導向是重要原則——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⑥
策劃:李忠發、韓墨
統籌:葉書宏、王豐豐
記者:謝彬彬、朱婉君、許蘇培、李蓉、樊宇、董越
海報:魯豫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