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心相近|“共同的寶貴財富”——美國史迪威家族傳承跨越太平洋的友誼
新華社記者趙博超 吳曉凌 劉恩黎
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江畔的山坡上,一座史迪威將軍的新銅像9月4日揭幕:身背卡賓槍,右腿邁步向前,望向遠方。
史迪威將軍的曾外孫女南希·米爾沃德和蘇珊·科爾為銅像揭幕。此前一天,她們在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米爾沃德説,中國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發展,這樣的理念“令人動容”。
2023年8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給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的復信中指出:“史迪威將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中國解放和進步事業給予了積極支持,對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人民對此不會忘記。”
“史迪威就在這裡”
在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家中,耄耋之年的伊斯特布魯克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特意翻出了一張日本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老照片,用手指着照片中甲板上軍官站立的一側,“史迪威就在這裡”。
伊斯特布魯克説,為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史迪威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付出不懈努力,也與中國人民結下深厚友誼。
8月11日,史迪威外孫伊斯特布魯克在家中翻看畫冊。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史迪威曾任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國部隊最高司令官等職。在抗戰的艱苦歲月裏,他與中國軍人一道入緬作戰,統籌保障“駝峰航線”、推動修建公路,並促成美軍觀察組赴延安考察,傾注了大量心血。
“這段歷史是美中兩國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伊斯特布魯克説,“我看到中國人民至今重視和紀念這段歷史,深感欣慰。”
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伊斯特布魯克只能請家人代表自己,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憶起20年前自己赴華參加紀念活動,他説,中國人民對待歷史的鄭重、嚴肅態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遺忘歷史就是丟失國家的記憶。”
始終致力於人民友好
伊斯特布魯克2023年致信習近平主席,分享史迪威將軍及史迪威家族幾代人同中國友好交往的故事,向習近平主席長期支持美中人文交流致敬,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忘老朋友,並表達史迪威家族致力於增進美中人文交流的願望和決心。
習近平主席在給伊斯特布魯克的復信中説,從史迪威家族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習近平主席還指出,回望過去,中美兩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爭取世界和平並肩戰鬥;展望未來,中美兩國也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
伊斯特布魯克説,收到習近平主席復信,他倍感榮幸。“我非常認同習近平主席的觀點,相信美中會發掘並珍視兩國關係中的積極因素,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擴大合作。”
伊斯特布魯克還説,史迪威對中國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和敬意,戰爭爆發前就曾多次來華游歷、工作,能用中文交流,比較了解當時中國的情況。
8月11日,史迪威外孫伊斯特布魯克在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史迪威將軍高度評價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向美國政府建議,重視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他尤其看重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史迪威研究中心專家敖依昌説,史迪威認為中國共産黨代表中國新興力量,在他推動下,美軍觀察組前往延安,深入抗日根據地考察。
傳承五代的情誼
4日,米爾沃德代表父親伊斯特布魯克向重慶史迪威博物館捐贈一批歷史資料。米爾沃德説,她多次到訪重慶,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看到人們至今這樣敬重史迪威將軍,並認可他留下的精神遺産,我非常感動。”
9月4日,史迪威曾外孫女米爾沃德在史迪威銅像前致辭。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史迪威將軍從事的中美友好事業已傳承至家族第五代人。米爾沃德和科爾特意帶着自己的兒女來華參加紀念活動。“我們希望借助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與中國青少年增進彼此了解。”米爾沃德説。
“多年以前,我的曾外祖父與中國人民一起種下友誼的種子,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傳承這份友誼。”米爾沃德説。
米爾沃德和科爾告訴記者,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節點,能來華參加紀念活動對她們“意義非凡”。米爾沃德説,特別是盛大的閱兵儀式,“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的珍視”。
史迪威家族後人此次訪華行程還有一項特殊安排:乘車實地探訪位於雲南省境內的史迪威公路。沿着史迪威公路北線騰衝段和南線畹町段,從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到松山抗戰遺址,再到昆明飛虎隊紀念館,中美人民在致敬和傳承中續寫新的友誼故事。
策劃:李忠發 韓墨
文字記者:趙博超 吳曉凌 張琴 劉恩黎 周思宇 劉博偉
視頻記者:陳誠 謝為人 楊仕彥 吳夢桐
編導:黎藜 張遠
視覺:王妍清 吳曉寒 李銳傑 李夢帆 張忠傑 白雪
統籌:劉暢 孫浩 朱瑞卿 喬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