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6日電 題:從共建“一帶一路”新熱詞看中國全球公共思想産品如何回應時代所需
新華社記者袁汝婷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6日發布的《回應時代呼喚 解答世界之問——中國全球公共思想産品的供給與貢獻》智庫報告認為,中國的全球公共思想産品以敏銳洞察全球形勢變化為特質,展現出高度的適應性和前瞻性。與共建“一帶一路”有關的新熱詞,正是這一特質的生動注腳。
這是《回應時代呼喚 解答世界之問——中國全球公共思想産品的供給與貢獻》智庫報告。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013年秋,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餘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願景轉化為現實,成為世界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原創性思想的生動實踐。
“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熱詞。從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標誌性項目建成,到一批“小而美”“惠而實”的民生工程落地,再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1萬列……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一批沉甸甸的成果。成果背後,是中國為補齊部分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同相關國家攜手採取的針對性舉措,更是各國有力推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民生改善的持續努力。
近年來,全球發展形勢演變給不少國家帶來新挑戰:氣候變化危機日益嚴峻,低碳轉型的需求愈發迫切;數字經濟浪潮的興起,讓縮小數字鴻溝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訴求。
2025年8月23日,前往老撾萬象的國際貨物列車駛出中老鐵路玉溪研和站。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中國,敏銳捕捉到了這些變化,推動“綠色絲路”“數字絲路”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熱詞——
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成為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中的重點方向;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與超過40個國家的合作夥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以能源領域為例,2024年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中國倡導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係,成員國已達到33個。
數字基建、數字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也成為重要的合作領域。近年來,“絲路電商”這一重要舉措順利鋪開,中國絲路電商夥伴國已有30余個,中國與共建國家拓展經貿合作領域、共享數字發展機遇;中國提出的《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等,也為制定全球數字治理規則提供了重要思路。
這是2024年9月25日拍攝的數貿會絲路電商展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從“互聯互通”到“綠色絲路”,再到“數字絲路”……熱詞折射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脈絡,更展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公共思想産品對全球形勢變化的敏銳回應、對人類長遠未來的持續關注以及對自身理論的深化昇華。
持恒致遠,與時俱進。正如《回應時代呼喚 解答世界之問——中國全球公共思想産品的供給與貢獻》智庫報告所言,“中國的全球公共思想産品在實踐中形成,也將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趨於完善”。它正以與時俱進的應變力與創新力,積極回應時代需求,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注入新動能,也為人類共同發展開闢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