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比讓9月4日電(記者張健)幾內亞灣畔,科特迪瓦最大城市阿比讓塔吊林立、貨輪穿梭;在薩桑德拉河流域,蘇佈雷水電站給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清潔動力……從內戰時期的滿目瘡痍,到如今以年均7%的經濟增速領跑撒哈拉以南非洲,科特迪瓦通過産業升級、打造地區樞紐、激活私營經濟,用十餘年時間完成了“經濟突圍”。
這是2024年1月9日在科特迪瓦阿比讓拍攝的城市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韓旭攝
科特迪瓦位於非洲西部,面積322463平方公里,人口2810萬。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荷蘭、法國殖民者相繼入侵。1893年科特迪瓦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8月7日獨立。
戰後重生 躋身“非洲四小龍”
1960年獨立後,科特迪瓦首任總統博瓦尼推行“農業出口驅動”戰略,用十年時間使科特迪瓦躋身為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的世界第三大咖啡出口國,並在1980年前後超越加納成為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産國和出口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科特迪瓦GDP年均增長8%。到1980年,科特迪瓦人均GDP超過1200美元,被譽為“西非經濟奇蹟”。
8月7日,在科特迪瓦布瓦凱,士兵參加獨立日閱兵典禮。新華社發(伊萬·宋攝)
然而,2002至2011年,科特迪瓦爆發兩次內戰,百業凋零。據世界銀行數據,2011年衝突結束時,科特迪瓦GDP同比縮水5.4%,貧困率一度超過50%。
2012年,科特迪瓦政府制定第一個“國家發展規劃”,致力於經濟復蘇。科政府大力支持港口、石油等重點部門,振興咖啡、可可等支柱産業,整頓金融市場,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爭取外援和外資。一套組合拳令科特迪瓦經濟強力復蘇。政府數據顯示,2012至2015年,該國GDP年均增長約9.6%。
2010年代中後期,因經濟增長迅猛,科特迪瓦與埃塞俄比亞、吉布提、加納並稱“非洲四小龍”。
産業升級 打破“資源詛咒”
作為全球最大可可生産國,科特迪瓦貢獻了全球40%的可可豆,卻長期困於原料出口的低附加值陷阱。可可行業標準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即使巧克力製品行銷全球、利潤豐厚,但作為原料出口國的科特迪瓦卻獲利有限。
5月27日,可可種植戶在科特迪瓦阿比讓的一處種植園內收穫可可果。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22年,科特迪瓦政府提出到2030年實現可可豆百分之百本土化加工,當時的本土轉化率僅約33%。2024年6月,科特迪瓦農業部長科貝納·誇西·阿朱馬尼&&,科共有14家工廠將可可豆轉化為可可塊、可可脂及其他半成品,另外多家工廠正在建設中。
今年6月,在位於阿比讓西北部的PK24工業園,由中國企業承建的阿比讓可可加工廠正式投入運營。這是科特迪瓦首個國有現代化可可加工廠,單線年加工能力5萬噸,並配套14萬噸倉儲庫容。
5月27日,工作人員在科特迪瓦阿比讓西北部PK24工業園的阿比讓可可加工廠內檢查可可加工設備。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與此同時,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正推動科特迪瓦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種植園內,人們開始用無人機播撒農藥。當地的初創企業還提供無人機地形測量和數據收集等服務。
過去幾年,科特迪瓦政府依照《2021-2025國家發展規劃》,穩步推進經濟改革,大力投資新能源、數字基礎設施領域,以實現産業結構多樣化。通過技術賦能、加工業升級與多元化布局,這個“可可王國”正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多管齊下 打造經濟樞紐
科特迪瓦是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西共體)第二大經濟體。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24年非洲經濟發展報告》,科特迪瓦在非洲大陸內部貿易排名中位列第二,在西非地區位列第一。
從阿比讓港的智能塔吊到縱貫南北的交通動脈,科特迪瓦正雄心勃勃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力圖將自身打造為西非區域經濟樞紐。
這是2024年1月10日在科特迪瓦阿比讓拍攝的阿比讓港。新華社記者韓旭攝
科政府數據顯示,其公路總里程已達8.25萬公里,佔西非經濟貨幣聯盟公路總里程的50%,公路承擔了全國貿易運輸量的90%。
港口升級是樞紐建設的核心。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集裝箱港口。由中國企業承建的阿比讓港第二集裝箱碼頭共有3個15萬噸級碼頭泊位,岸線全長1312米,2022年啟用後,阿比讓港年吞吐量從120萬個標準集裝箱提升至250萬個標箱。
科特迪瓦電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年約10%的電力出口至利比裏亞、加納、馬裏、布基納法索、多哥和貝寧等周邊國家。
今年1月,科特迪瓦發布《國家能源公約》,設定2030年發展目標,包括解決所有公民的用電問題、為50%的家庭提供清潔烹飪方式、將可再生能源供電佔比提高至45%、在電力領域引入20億美元私人投資等。去年4月,該國首個光伏發電廠在北部本賈利省落成。
“放水養魚” 激活私營經濟
科特迪瓦政府深諳“放水養魚”之道。通過政策松綁、制度創新與市場開放,該國正在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韌性發展範式。
5月26日,人們在科特迪瓦阿比讓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國際農展會上等待品嘗巧克力甜點。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2018年,科政府頒佈新《投資法》,又於2019年底和2020年分別對該法進行修訂,為外國投資者持續提供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僅2023年一年,在科特迪瓦的新註冊企業就超過2.5萬家。
隨着政府向私營企業發放移動支付牌照,科國內三大移動運營商旗下的本土金融科技&&應運而生,這一“數字基建+私營創新”模式讓小微企業獲得毛細血管般的金融服務支持。
科特迪瓦政府負責確定農業加工、綠色能源等戰略方向,而私營部門則自主選擇技術路徑與商業模式。這種“有界有為”的治理智慧,讓科特迪瓦即使面對新冠疫情與全球通脹的雙重衝擊,在2021年至2023年間的年均經濟增速仍達6.5%。
今年2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蕾韋卡·格林斯潘指出,科特迪瓦貢獻了西非地區40%的GDP增長,吸收了該區域30%的外國投資,其公私協作模式成效顯著,是非洲經濟韌性的典型案例。“對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説,科特迪瓦經驗是一種有益 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