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烽火中的跨國特殊情誼-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30 22:07:12
來源:新華網

抗戰烽火中的跨國特殊情誼

字體:

  新華社吉隆坡/南寧8月30日電 題:抗戰烽火中的跨國特殊情誼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趙紫羽 王嘉偉

  一封泛黃的回批信,在詹樸老人位於廣東汕頭老宅的花盆裏塵封數十載。信紙雖已褪色,其上“愛國熱忱殊堪欽敬”等詞句卻清晰記錄着抗日戰爭期間泰國華僑華人向中國共産黨秘密捐款的感人故事。

  馬來西亞檳城閱書報社孫中山紀念館,這裡保存的南僑機工名冊上記載着一些年輕汽車司機和修理工的名字,他們放棄安穩的生活,為了向祖(籍)國運送物資而穿越重重危險。據統計,在全長1146公里的滇緬公路上,有1000余名南僑機工獻出了寶貴生命,平均每公里犧牲一人。

  從海外僑批的捐款記錄到南僑機工的青春熱血,抗戰烽火中的跨國特殊情誼被人們永遠銘記。

  海外僑批:三千公里的曲折匯路

  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把匯往國內的錢款與家書合一的特殊郵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南亞多地相繼淪陷,與越南一河之隔的廣西東興,成為當時中國沿海少數未被日軍封鎖的口岸。人們摸索出一條輾轉中越兩國運送僑批的曲折路線,這條路線後被稱作“東興匯路”,它連接東南亞與國內多地,全程超過3000公里。

  南寧學院教授陳雄章介紹,1942年初,僑批經營者陳植芳發現東興郵局和銀行匯款至潮汕地區仍然通暢。這座邊境小城很快聚集僑批業、金融業和商旅業,有抗戰時期“小香港”之稱 。“東興匯路”不但運送大量僑批,還將海外愛國僑胞捐助的抗戰物資源源不斷運進國內,支援抗戰。

  在中越邊境東興口岸旁的建設街,街口牌坊寫着一副對聯:“百年僑批通閩粵連南亞夢斷硝煙,三載信匯傳飛鴻救家園路在東興。”街中一座斑駁的南洋風格小樓見證了這段歷史,這就是東興僑批館。

  走進館內,只見展示櫃中陳列着一封封從東南亞寄往潮汕等地的僑批和支援抗戰的捐款記錄。曾在中國留學的越南游客同垂陽看得入神:“泛黃的僑批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見證。”

  南寧學院2023級學生莫曉寧也深受觸動:“僑批宛如歷史的注腳,讓我認識到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告訴記者,東南亞華僑華人通過僑批支援中國抗戰,是抗戰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馬來西亞檔案館和私人收藏中,發現了大量抗戰時期的僑批信件,許多信封上直接印有“抗戰必勝”“還我河山”等激昂字句。這些僑批寄託着東南亞僑胞的希望與牽掛。

  南僑機工:滇緬路上的熱血青春

  1939年1月,新開闢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大後方唯一的國際通道,急需大量司機和修理人員。在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號召下,東南亞華僑華人青年踴躍報名,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到1942年,南僑機工通過滇緬公路運送軍需物資50萬噸、汽車1.5萬餘輛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民用物資。1000多名南僑機工為此獻出寶貴生命。

  如今,在馬來西亞檳城閱書報社孫中山紀念館內有一間專設展廳,陳列着關於南僑機工的史料與實物,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大型展板依次鋪陳,記錄着華僑自發組織募捐、青年義無反顧奔赴抗日戰場,以及南僑機工汗灑滇緬公路的歷史。

  “這些二三十歲的南僑機工中,有留洋學子,也有事業有成的青年。他們冒着生命危險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確保援華物資源源不斷。”紀念館館長莊耿康輕撫着南僑機工名冊説,海內外華夏兒女譜寫了同仇敵愾的壯麗篇章,僑胞捐款捐物、奔走呼籲,是全民族抗戰的堅實後盾。

  除幫助打通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外,南僑機工還參與保障桂越國際運輸線。抗戰期間,抵達越南海防港的國際援華軍事、生活物資,要通過這一運輸線送到中國。

  廣西社科院研究員李建平介紹説,1939年初至1940年,由數百名海外華僑華人汽車司機、修理工組成的南僑機工駕駛卡車穿越重重危險,從越南海防等地搶運援華抗戰物資,用生命守護着這條“抗戰輸血管”。

  歷史迴響:攜手奮鬥的光輝歷程

  5月的廣西靖西“越盟”辦事處舊址,參加研學營的中越青年共同觸摸斑駁的磚墻。越南諒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副書記黃氏碧葉説,很早就知道胡志明同志曾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看到這些遺址後,她才真正觸摸到越中兩國人民在艱難時期團結互助的那段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時期,胡志明先後在延安、桂林、重慶、昆明等地參與和支持中國抗戰,並在廣西寫下了著名的《告越南同胞書》。

  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華&&,抗戰國際運輸線、革命活動遺址、東興僑批館等歷史遺存有助於加深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人民之間的感情,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廣西師範大學越南研究院院長陳國保説,這些歷史遺跡見證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抵禦外來侵略過程中攜手奮鬥的光輝歷程,是跨越國界的精神紐帶。

  莊耿康説,我們重溫這段共同抗爭的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為鑒,堅守和平發展與互信共贏。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