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援華抗戰的國際友人,中國人民永遠銘記!-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8 23:15:02
來源:新華網

這些援華抗戰的國際友人,中國人民永遠銘記!

字體: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一群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國際友人跨越山海,來到戰火紛飛的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他們與中國人民一道寫就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壯麗篇章。

庫裏申科

蘇聯飛行大隊長

  左圖是格裏戈利·庫裏申科;右圖是重慶萬州庫裏申科烈士墓園。

  1939年10月14日,庫裏申科率援華航空志願隊轟炸機大隊突襲日軍漢口機場,重創日軍,在返航途中遭敵方攔截,庫裏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彈負傷,所駕轟炸機一側發動機被擊中。為保護戰機和地面民眾,庫裏申科毅然放棄跳傘,選擇在四川萬縣陳家壩地區長江江面迫降。兩名戰友游上了岸,負傷的庫裏申科卻被江水卷走,年僅36歲,壯烈犧牲。

  中俄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了深厚友誼,奠定了中俄關係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堅實基礎。

 

飛虎隊與陳納德

美國志願航空隊和飛行教官

  左圖是陳納德在二戰期間的資料照片;右圖是“飛虎隊”飛行員在芷江機場準備戰鬥。

  1941年,美國飛行教官克萊爾·李·陳納德組織招募美國飛行員和機械師組成志願航空隊來華助戰。

  他們以“飛虎”為標誌,在中國西南和緬甸上空英勇作戰,有效打擊了日軍的空中力量,保護了“駝峰航線”的運輸安全。

  飛虎隊與中國軍民並肩作戰,累計擊毀日軍飛機2900余架、艦船44艘,殲滅日軍6.6萬餘人;2000多名美籍飛虎隊員犧牲在東方土地上。

 

白求恩

加拿大共産黨員、著名胸外科專家

  左圖是白求恩;右圖是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淶源縣臨時手術室裏為傷員做手術。

  1938年,白求恩從加拿大奔赴中國抗日戰場。

  他踐行“把手術&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不僅在前線救治了大量中國傷員,還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

  1939年,他在搶救八路軍傷員時不幸感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毛澤東同志評價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他用生命詮釋“醫者無疆”,他的精神永遠鐫刻在中國人民心中。

 

柯棣華

印度共産黨員、醫生

  左圖是柯棣華;右圖是1941年12月,柯棣華(中間站立者)給晉察冀八路軍幹部作報告。

  1938年,年輕的柯棣華作為印度援華醫療隊成員,懷抱救死扶傷的信念,義無反顧來到中國。

  在硝煙與炮火中,他救治眾多中國軍民、培養大批醫護人員,自己卻積勞成疾,年僅32歲便溘然長逝。

  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柯棣華大夫,“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他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忘記的”。

 

貝熙葉

法國醫生

  左圖是貝熙葉在“貝大夫橋”前留影;右圖是貝家花園碉樓,貝熙葉曾在此救治當地百姓和八路軍戰士。

  1913年,貝熙葉來到中國,一待就是40餘年。

  作為一名有着崇高社會地位與豐厚收入的法國名醫,他冒着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

  穿越封鎖運送藥物、救治八路軍戰士、支援中國人民抗戰,貝熙葉的事跡至今為中國人民所銘記,被稱為“法國白求恩”。幾十年過去,他與中國人民並肩抗戰、雪中送炭的情誼依然鐫刻在人們心底。

 

拉貝

德國友人

  左圖是拍攝於1938年的約翰·拉貝照片;右圖是2005年12月在南京大學校內拍攝的約翰・拉貝故居。

  約翰·拉貝1908年來到中國。

  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他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

  拉貝於1950年1月5日在德國海德堡逝世。1997年4月2日,拉貝的墓碑從柏林移至南京,被安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

 

辛德貝格

丹麥友人

  左圖是辛德貝格在江南水泥廠的資料照片;右圖是2014年4月28日,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安德森展示辛德貝格的肖像照片。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26歲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廠工作。

  面對日軍的瘋狂大屠殺,他沒有退縮,而是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庇護並救治了約2萬名中國難民。

  辛德貝格還用照片和信件記錄了當時日軍戰爭犯罪的事實,向國際社會傳播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林邁可

英國學者

  這是林邁可為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高級訓練班學員授課(資料照片)。

  1937年12月,林邁可與白求恩大夫一同來華,在燕京大學任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輾轉抵達晉察冀邊區和延安,被聘為八路軍無線電技術指導顧問,還親自參與英文新聞稿的編輯工作。

  在中國期間,他拍攝了大量抗日根據地工作、生活、戰鬥場景的照片,留下了寶貴的抗日根據地影像資料。

  林邁可是參與創建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元勳之一。1944年9月,在他的幫助下,新華社正式開播英文電訊,讓世界聽到了延安聲音。

 

喬治·何克

英國作家

  這是英國作家喬治·何克在陜西鳳縣雙石鋪培黎學校學生宿舍前留影。

  80年前的夏天,英國青年喬治·艾爾溫·何克病逝於甘肅山丹,年僅30歲,沒能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時刻。

  作為記者,他目睹侵華日軍在上海、武漢等地的暴行,撰寫大量文章報道中國戰事,揭露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的著作《我看到一個新的中國》至今被人們銘記。他以“為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為目標參與創辦的學校,至今薪火相傳。

 

漢斯·希伯

德國作家、共産黨員

  左圖是漢斯·希伯;右圖是山東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漢斯·希伯墓。

  1941年秋天,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德國作家、共産黨員漢斯·希伯,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來到沂蒙山區,向全世界發出中國抗戰的文章。

  他換上魯南特有的鞋子,穿上八路軍的灰棉布軍裝,白天採訪,晚上寫作,並參加夜襲戰鬥。戰士們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洋八路”。

  1941年11月30日,希伯同志在山東反“掃蕩”中不幸犧牲。他用手中的筆,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生命最後一刻,他同敵人英勇戰鬥,犧牲時手中緊緊握着槍。

 

埃德加·斯諾

美國作家和記者

  左圖是埃德加·斯諾;右圖是1936年,斯諾(右)在陜北採訪途中。

  1928年,埃德加·斯諾來到中國,曾兩次訪問陜甘寧邊區,深入了解中國共産黨和其領導的革命鬥爭。

  1937年,他在北平寫下游歷“紅色中國”的所見所聞所訪,匯集成《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名為《西行漫記》,轟動西方,也轟動了全民族抗戰一觸即發的中國。自面世以來,《紅星照耀中國》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文字,幾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逝世,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馬海德

美國醫生(後加入中國國籍)

  左圖為馬海德在延安窯洞前留影;右圖為1980年,70歲高齡的馬海德教授為小患者看病。

  1936年,美國醫生喬治·海德姆隨斯諾奔赴陜北。被紅軍戰士的赤誠與堅韌深深觸動,他毅然決定留下給邊區的戰士和群眾看病,支持中國革命事業。他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馬海德,還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並為新中國衞生事業傾注畢生心血。他以腳步丈量大地,用醫術溫暖民心,用一生書寫了跨越國界的奉獻篇章。

 

艾黎

新西蘭友人

  左圖是新西蘭友人艾黎;右圖是位於新西蘭斯普林菲爾德的艾黎紀念亭。

  1927年,艾黎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上海先後做過消防隊長和工廠督察。10年後,全面抗戰爆發,艾黎目睹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萌生了興業救中國的想法。

  他在中國發起和推廣工業合作社運動,在經濟戰線支持中國人民謀求獨立和生存發展;創立培黎學校,為中國培養工業技術人才。

  1987年,艾黎在北京病逝。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奮鬥了整整60年。

 

愛潑斯坦

波蘭人、國際主義戰士、記者

  左圖是愛潑斯坦;右圖是愛潑斯坦的部分作品。

  愛潑斯坦生於華沙猶太家庭。2歲時,他隨父母來到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開始了在中國的戰地記者生涯。

  他始終堅定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的戰爭暴行。1957年他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愛潑斯坦一生筆耕不輟,著有《人民之戰》《中國未完成的革命》等優秀作品,為推動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米勒

德國人、醫生

  左圖是1943年,米勒在延安國際和平醫院任內科主任的資料照片;右圖是1981年,米勒教授(中)和醫生一起查病房。

  米勒出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1939年,24歲的米勒由香港經重慶輾轉前往延安,途中參與護送了國外援助中國抗戰的藥品。

  投身中國抗戰後,米勒很快成為延安國際和平醫院的重要外科力量。但他不滿足於此,主動要求去戰爭的最前線工作,幫助中國人民抵抗法西斯侵略者。

  1989年,米勒被中國衞生部授予“傑出的國際主義白衣戰士”稱號。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那些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寶貴援助和支持的各國人民和國際組織,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心中!

 

統籌:楊定都 徐倩

執行:劉小軍 畢秋蘭 

資料梳理:楊洋 何媛 吳軼楠 鄧琦 張旭燁

視覺設計:劉曉磊 魏欣悅

 

新華網海外傳播中心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