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讓瀕危野生動物重生——探訪約旦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2 13:21:4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讓瀕危野生動物重生——探訪約旦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

字體:

  新華社安曼5月22日電 記者手記丨讓瀕危野生動物重生——探訪約旦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

  新華社記者何奕萍

  從約旦首都安曼往東驅車110多公里,便來到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上世紀80年代,在阿拉伯半島絕跡的阿拉伯羚羊在這裡獲得了重生,並回歸自然。

  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約旦扎爾卡省的阿茲拉克地區,由約旦皇家自然保護協會於1975年建立,佔地22平方公里,是約旦乾旱沙漠氣候的一個典型自然保護區。當汽車行駛靠近保護區的時候,一排高高的樹木映入眼簾,在一大片被黑色燧石覆蓋的戈壁灘上顯得非常亮眼。這是保護區籌備建設之初特意種植的,如今已成為管理區和游客休閒區的“遮陽傘”。

  走進保護區,穿過游客休閒區,便是游客中心。這裡和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繁殖圍欄相連,透過玻璃,便能看見圈養育種的阿拉伯羚羊。它們角似長矛,身體毛色接近雪白,腿為褐色,臉部有黑色斑紋。阿拉伯羚羊在阿拉伯世界是堅韌與美麗的象徵,詩歌、音樂和繪畫中多見對它們的讚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信息顯示,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導致的環境惡化以及偷獵活動,野生阿拉伯羚羊20世紀70年代初絕跡。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項目主管歐貝達·赫萊舍告訴記者,據記載,在重新培育前,在約旦最後見到阿拉伯羚羊是在1965年。

  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起初便是為重新引入阿拉伯羚羊而建的繁育中心。1978年,第一批11頭阿拉伯羚羊從國外引進保護區,圈養在圍欄之中,開始人工繁育過程。1983年,31頭圈養的阿拉伯羚羊被放歸到保護區的自然環境之中。

  赫萊舍説,20世紀90年代,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阿拉伯羚羊超過了231隻,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自然邊界內最大的阿拉伯羚羊種群。

  由於保護區面積和資源有限,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羚羊被引入到周邊國家,目前這裡大約只有110至120頭阿拉伯羚羊,其中65%在野外生存、自然繁殖。坐上保護區的游覽車,便可看見成群的阿拉伯羚羊在頭羊的帶領下,覓食、散步,不時和游客遙遙相望。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數據,2011年,全球範圍內阿拉伯羚羊的數量穩定在大約1000隻,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從“瀕危”類調至“脆弱”類。兩類物種“瀕危程度”相差3個等級,意味着保護阿拉伯羚羊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

  阿拉伯羚羊“再引入”繁殖保護項目的成功促使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開啟了更多的繁殖保護計劃。此後波斯野驢、瞪羚等瀕危動物的繁殖保護計劃都獲得成功,如今保護區內正在試驗野生鴕鳥的繁殖保護。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更多的鴕鳥放歸到自然棲息地。”赫萊舍説,“在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實施繁殖保護的瀕危動物原本都是這裡的本土動物,保護區的首要任務是為這些瀕危物種提供安全港灣,並保護野生動物種群。”

  赫萊舍補充説,“我們還關注沙漠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制定行動計劃恢復退化的棲息地,並擔負着教育公眾的責任,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

  2024年,紹馬裏野生動物保護區通過研究更新了所有物種名錄。目前保護區內記錄了197種不同的植物、大約18種爬行動物、7種捕食動物、超過18種的哺乳動物以及大約150種不同的候鳥。

  赫萊舍坦言,保護區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比如保護和研究資金的限制,以及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野生動物護理等。“這使得開展國際生態研究的合作非常重要。期待未來可以與有豐富野生動物保護經驗的國家,比如中國,開展經驗交流和實施跨境聯合保護項目。”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