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初探“黑色巴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0 20:44:57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初探“黑色巴黎”

字體:

  新華社巴黎5月19日電 記者手記丨初探“黑色巴黎”

  新華社記者喬本孝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記者在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舉行的“黑色巴黎”展覽上讀到這句詩。詩句出自美國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1921年發表的名作《黑人談河流》。

  展覽以“1950至2000年代的藝術流轉與反殖民鬥爭”為副標題,陳列了150名曾在巴黎生活的黑人藝術家跨越半個世紀的作品。20世紀的巴黎是泛非主義運動重要活動地之一,是來自非洲與美洲的黑人藝術家不斷相聚與告別的十字路口。展覽文字解説指出,這些藝術家“同屬一個不以地域或語言界定的國度”——都因“身為黑人而被放逐和支配”;出於對共同身份的高度自覺,他們“將種族的烙印轉化為爭取自由的武器”。

  多哥畫家保羅·阿伊1960年創作的肖像《年輕女人》正是這樣一幅展現“抵抗”的作品。“黑人婦女”是阿伊畫作的常見題材,畫家希望借此修正西方強加給非洲婦女的“失真形象”。他曾説,“原原本本地描繪黑人婦女是公正的必須”。阿伊1930年生於法屬西非,後在巴黎學藝,最終返回故土,設計了多哥國旗。

  有的陳列作品更加直抒胸臆。美國畫家默頓·辛普森1968年創作的系列油畫《對抗》之一,畫框裏擠着一黑一白兩張對峙的猙獰的臉,幾乎撕咬在一起。作品描繪了因反抗白人壓迫而遭鎮壓的紐約黑人,藝術風格來自畫家在巴黎學習的非洲雕塑。

  有批評家在這些作品中看到統一的“黑人精神”,即一種黑人身份與文化的自覺與自豪。但“和”中又有“不同”。展覽陳列了一封塞內加爾首任總統桑戈爾寫給哥倫比亞黑人畫家埃裏韋托·科戈略的信件。信中説:“黑人與非洲藝術源於我們各自的主體性,它既深植於黑人精神,又與我們所處的國家與時代有關。您是哥倫比亞黑人,您所表達的就是這個(國家)特定的黑人。我是塞內加爾黑人,也是一樣。”

  展覽中也可以看到海地藝術家埃洛迪·巴泰勒米1994年的裝置作品《致敬馬隆祖先》。作品的核心元素是厚重頭髮結成的不同造型,藝術家用頭髮象徵“生長”與“不朽”,向殖民時期加勒比海地區因不堪虐待而逃亡的黑奴“馬隆人”致敬。

  不同地域的黑人精神無一不表現出對公平正義的嚮往,而這又何止限於黑人或非洲?在這個聚焦黑人藝術家的展覽上,還陳列了一期1972年出版的亞非拉人民團結組織刊物《三大洲》。該雜誌關注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爭取獨立、主權、和平與發展的鬥爭。時至今日,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們團結自強,跨越大洲大洋,發出時代強音。

  記者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常駐,對展覽中的作品風格感到親切,對作品背後的思辨與抵抗卻感到恍惚,閱讀看板的時間超過了欣賞作品本身,欲走馬觀花而不能。法國《世界報》評論説,此展至少要參觀兩次,第一次感慨這些黑人藝術家沒有得到應有的藝術史地位,第二次再深入到藝術家與作品的世界中。此次初探“黑色巴黎”,未來宜再探。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