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六十年接力傳承見證中醫扎根桑給巴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1 18:04:54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六十年接力傳承見證中醫扎根桑給巴爾

字體:

  新華社坦桑尼亞桑給巴爾5月10日電 記者手記|六十年接力傳承見證中醫扎根桑給巴爾

  新華社記者華洪立

  正值雨季的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連日來雲層低垂,濕潤的海風吹得椰樹沙沙作響,空氣中瀰漫着海水的味道。

  5月6日,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第34期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的中醫大夫李登科(右)與當地護士為患者針灸。新華社記者 華洪立 攝

  日前,記者跟隨第34期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的中醫大夫李登科來到其工作的納茲莫加醫院。這是桑給巴爾島上最重要的綜合公立醫院。

  在門診大樓一層的一間診療室門口,一塊綠底的標牌上面用英文寫着“針灸科”。李登科告訴記者,這裡就是當地醫院設置的中醫科。診療室內,6張治療床整齊排開。早上8時半,已有4位患者安靜地躺在床上接受治療,有的頭部插針,治療失眠;有的在接受腰部針刺,偶爾皺一下眉;還有一位老者在通過針灸調理多年的消化不良問題。

  納茲莫加醫院的護士法蒂瑪·阿卜杜拉正獨立為患者針灸。她是李登科的徒弟。“我從2021年開始學習中醫,到現在已經4年了。”她笑着告訴記者,“每一期醫療隊的中醫專家都是我的老師。針灸、按摩、經絡推拿……他們教得很認真,我也很用心地學習,現在已經可以獨立使用針灸技術治療病人了。”

  李登科説,現在當地的醫生和護士已經能獨立完成針灸、推拿、拔罐等基礎操作,“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理解中醫思維了”。

  “中醫診療技術在桑給巴爾島很受歡迎,許多當地民眾以及政府官員來接受針灸治療。我們每天平均診治20名患者,多的時候甚至翻倍。”李登科邊調整患者體位邊對記者説,前來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中風後的功能障礙,還有頸肩腰腿痛。

  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陳煒對記者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桑給巴爾島的工作不僅是救治病患,還要留下中國醫生的理念和方法,更要培養當地的大夫和護士。”

  據他介紹,本期醫療隊在桑給巴爾島駐點的醫生都來自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自1964年第一位中醫專家抵達該島以來,先後已有30多位中醫師輪換來島上工作。針灸、推拿、中藥這些中醫治療方式已成為中國醫療援助在非洲的“金字招牌”。

  哈桑·琼布今年26歲,是一名當地的建築工人,因長期頭痛,經由同事推薦來這裡治療。他對記者説:“我以前覺得用扎針來治病是開玩笑,就像魔術一樣,而且我從沒試過針灸,剛開始還有點怕。但結果太讓我驚訝了。幾次治療後,頭痛幾乎沒有了,而且整個過程很舒服。”

  外頭的雨又大了點,門外新來的患者撐着傘站在小門廊下靜靜等候。濕潤的空氣中,一根根銀針正在一雙雙有經驗的手裏“穿針引氣”。幾千年來中醫治病的路徑,從脈診、經絡、氣血,到穴位下針、推拿理氣,如今跨越萬里,在印度洋邊的島嶼醫院裏被另一些人學習和傳承。

  午飯時間,醫療隊隊員返回駐地,隊裏的廚師正在灶&邊忙碌。西紅柿炒蛋和冬瓜火腿剛剛出鍋,泌尿外科大夫牛曉兵和普外科大夫宋研還沒來得及吃上兩口飯,就接到了急診手術的電話。幾分鐘內,兩人就換好衣服,帶上器械冒雨出發了。陳煒笑着告訴記者,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會出現,只要有急診電話,不管隊員們在幹什麼,都要第一時間回到醫院。

  在與陳煒的交談中,記者還得知,1964年派出的第一位中醫專家名叫張宗震,但不幸的是,他由於腦溢血病逝於此。從張宗震到第34期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拼搏與堅守的足跡,形成了跨越六十年、歷經幾代人的中醫傳承接力。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