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書”追尋“血與火鑄造”的友誼——杜立特行動大救援後人跨洋“尋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8 15:04:03
來源:新華網

“飛書”追尋“血與火鑄造”的友誼——杜立特行動大救援後人跨洋“尋親”

字體: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飛書”追尋“血與火鑄造”的友誼——杜立特行動大救援後人跨洋“尋親”》。全文如下:

  今年3月,美國退役陸軍中校托馬斯·馬西亞從一封來自中國上饒的電子郵件中,獲得了一個讓他欣喜無比的坐標。

  這是馬西亞父親參與二戰的傳奇戰鬥杜立特行動時,飛機在中國江西墜落點的定位。83年前,杜立特行動完成美軍對日本東京等城市的首次轟炸,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場標誌性戰役,被載入史冊。

  很多人不知道,這批轟炸機轉向南飛後,多數墜毀在江西、浙江等地。中國軍民冒死救起、安全轉移這些跳傘飛行員的英勇義舉,創造救援奇蹟,同樣成為歷史傳奇。

  過去6年來,馬西亞與江西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羅時平教授,通過560多封往來郵件,竭力找尋着被塵封的歷史拼圖。

  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壯舉,勾連起彼此命運。“血與火鑄造的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經歲月洗禮,依舊曆久彌新。

  2018年10月,馬西亞(中)在江西上饒廣豐吳村鎮與參與救援杜立特行動突襲隊員的村民後代紀雲大(右)、紀英傑合影。(受訪者供圖)

  跨越時空的追尋

  帶着父親珍藏70多年的照片和名片集,馬西亞2018年第一次抵達中國。此行作為美國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成員,參加在中國的紀念活動。他特意提前出發,專程來到江西上饒市廣豐區,踏上那片父親“重生的故土”。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1942年4月18日,美國空軍中校杜立特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航母起飛,首次奔襲轟炸日本本土。後因聯絡不暢與油料不足,75名美軍飛行員在贛浙等地棄機跳傘。中國軍民不惜代價冒死救援,64人被中國軍民成功救起,安全送達後方,創造二戰史上的救援奇蹟。

  馬西亞的父親是杜立特行動14號機組領航員兼投彈手。9歲那年,馬西亞第一次看見父親與戰友在中國的合影。

  “跳傘點很多都是日軍佔領區,其他機組有些人受了重傷,有些人被俘,但14號機組的5名隊員都幸運地降落在上饒,遇上了善良的人們。”馬西亞回憶説,1960年他還是個高中生,“父親指着地圖的一處告訴我,他的生命是被這裡的中國村民、政府官員和士兵們拯救的。”

  父親口述的故事,在馬西亞的腦海中如電影畫面一般清晰。

  馬西亞父親是14號機組中第三個跳傘的,縱身一躍時強風撕過,背包和綁在夾克上的供給品散落無蹤。在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吳村鎮的大排山山頂上,他裹着降落傘熬過了潮濕的雨夜。

  翌日清晨,他下山找到一棟農房敲門。這個身材高大、膚白碧眼的“天降神兵”,把開門的村民嚇了一跳。一位在田裏耕作的年輕人看到馬西亞父親,雖語言不通,但還是將他領進村莊。

  村民們拿出了雞蛋、蜂蜜等食物,生火幫他烘乾衣服。馬西亞父親恢復體力後被護送到鄉公所,與其他隊友順利會合。

  馬西亞父親直到臨終時,還在惦念著那個挽着褲腿、面帶笑容的年輕人。從父親珍藏與上饒相關的資料中,馬西亞意識到,自己必須真正去了解父親一生中這段最重要的經歷。

  這一次上饒之行,馬西亞並沒有找到父親想要找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用父親的降落傘碎布,包起當地的泥土和石子帶回美國。臨行前,馬西亞寫下一封信:“非常感謝你們的款待和友誼,也感謝留存對我父親的記憶。希望中美人民之間友誼歷久彌堅。”

  馬西亞此行帶到中國的照片和名片,正牽引着他與“中國好友”羅時平相遇。

  在一場紀念活動中,馬西亞展示的一張寫有“上饒王家巷吉號”的泛黃名片,一下就引起羅時平的注意。過去30多年來,羅時平一直在挖掘和保護上饒本地與抗日戰爭相關文史資料和遺址。很長時間裏,上饒積極營救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故事還鮮為人知。

  “杜立特行動與上饒有着密切&&。”羅時平説,當時全力營救美國飛行員的命令,是由設在上饒的第三戰區司令部發出的,“杜立特行動中3架飛機墜毀在上饒,10多名隊員在這裡獲救”。

  當羅時平看到馬西亞珍藏的一張張老照片,仿佛找到了打開塵封歷史之門的鑰匙,心潮澎湃。“交流中才得知,原來馬西亞已先到訪上饒廣豐,感覺那裏與他父親的描述非常相似。”

  參加完紀念活動,馬西亞回到美國。追尋杜立特行動在上饒的歷史足跡,並未受太平洋阻隔而結束。

  2018年11月,羅時平收到了馬西亞發來的第一封郵件:“希望繼續保持我們的交流,一起還原那段歷史。”兩人之間的通信往來、跨洋協作,就此開啟。

  馬西亞在美國查閱文獻,蒐集線索;羅時平在上饒實地尋訪、細緻調查。兩地飛書、還原歷史,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的歷史全貌,變得越來越清晰。

 生死相托的情緣

  馬西亞在父親珍藏的相冊中找到的兩張泛黃照片,成為跨洋“尋親”的突破口。

  一張照片中,一個短髮女童站在身着飛行夾克的美國飛行員身後,嘴巴張圓、眼神驚訝。還有一張是上饒廣豐10多個村民站在農房前的合影。清晰的面龐,明確的指向,讓羅時平也興奮起來。

  “根據傑克·西姆斯的自述,這兩張照片是他拍的救助過他的村民面孔。”羅時平拿着照片在當地尋訪,輾轉找到了當年營救西姆斯的上饒廣豐密良坳村村民官文清的後人。

  照片中靦腆又驚訝的女孩,正是官文清的小女兒官冬香。“第一次見到跳傘降落在村裏的美國飛行員,我才9歲。”官冬香回憶,她父親是當時村裏少有識字的人。西姆斯跳傘降落在半山腰,他裹着降落傘睡到清晨才被發現,父親和村民將他帶下山。

  “家裏給美國飛行員拿來兩個烤紅薯,他很高興地吃完,還抓了一把像豆子樣的糖果,分給我們。”官冬香説,“當時大家都沒見過,都不敢吃,就我先嘗了下,甜甜的,味道現在都還記得”。

  官文清隨後從鄉公所帶來中國士兵,一起護送西姆斯去縣城。9天后,西姆斯帶着相機回到密良坳村,拍下這組珍貴的照片。“我父親回憶起這段經歷,總會提到,美國飛行員和我們一起打日本侵略者,幫助他們是中國人應該做的。”官冬香説。

  儘管不是救助自己父親的村民,但馬西亞依舊為杜立特行動隊隊員“尋親”取得的突破而高興。得知照片中女孩被找到後,馬西亞很快回復郵件:“羅教授,你的研究真是太棒了。時隔80多年還能找到照片上的這些人,這太神奇了!我很高興這些人在日本人的懲罰下倖免於難。”

  為了戰勝共同的敵人日本法西斯,杜立特行動救援中,中美人民生死相托。美國飛行員們被安全轉移後,奮勇救助的中國軍民卻遭受日本軍隊的報復屠殺,甚至遇到慘無人道的細菌戰。

  距離馬西亞父親獲救地40公里的上饒市廣信區皂頭鎮紫雲村,1942年夏季曾遭遇日機轟炸,日軍掃蕩。95歲村民蘇朝順掀開褲腿,向記者展示腿上蜿蜒的傷疤。

  “在日本軍隊進村後不久,每年膝蓋以下總是潰爛、流膿。”蘇朝順説,受日軍細菌戰影響,村裏有4、5個人常年爛腳,“有的老人甚至從腳爛到頭,一生都非常痛苦”。

  據統計,杜立特行動後,惱羞成怒的日軍因此屠殺了25萬中國平民。羅時平説,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的故事譜寫了用鮮血捍衛正義、追求和平的英雄壯歌,承載着中美人民用生命鑄就的深厚友誼。

  2022年4月18日,江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舉辦紀念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80周年視頻會,邀請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子女與參與營救民眾後代在“雲端”相會。

  在這場線上會面中,馬西亞不僅見到了老朋友羅時平,還在致辭中不斷表達謝意,“感謝江西人民對父親的救援,也感謝中國人民從未忘記這段歷史,並對此做了大量研究”。

  傳奇友誼在續寫

  83年前,當飛機調轉方向駛向中國時,沒有人對未來的遭遇有十足的把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子女們陸續來到中國,重訪父輩跳傘降落地點,尋找曾施以援手的“親人”。他們同樣無法預料,會否是一場徒勞。

  由於時過境遷,馬西亞父親跳傘後,下山敲門的農房和第一個遇到的年輕農民,一直沒能找到。但根據馬西亞郵件中發過來的資料,羅時平逐一找到了馬西亞父親到縣城後,提供翻譯的廣豐杉江中學校長俞百岩、軍醫陳寶驄、前線日報總編輯宦鄉等人員信息,並幫助馬西亞與他們的後人取得&&。

  “如果我父親沒有活下來,我就不會在這裡了。我時刻都想見到1942年幫助過我父親的中國人的後代。”馬西亞説,感謝羅教授的努力,讓我們能夠建立&&。

  為了填補遺憾,馬西亞選擇用油畫來還原父親被營救的場景。2021年5月,馬西亞發送郵件向羅時平諮詢:“我正在創作一幅‘父親與營救他的村民’的油畫。畫中的衣服對嗎?”

  “當時天氣很冷,村民穿的長袍要加棉花,長度要過膝蓋,開扣不是在中間,而是左側開;他們第一次看到美國人,表情一定很驚訝;單獨撐傘的村民比你父親長得高,這不協調……”

  羅時平與馬西亞反復溝通着修改細節,希望這幅油畫能成為象徵中美人民友誼的珍貴紀念。

  儘管多是通過線上視頻和電子郵件溝通,但兩人都將對方視為“真摯老友”。

  為了核準馬西亞提供的資料信息,羅時平走訪了杜立特行動在江西上饒的所有墜機和隊員降落地點,勘探現場、採訪村民,形成考察報告,相關內容第一時間與馬西亞分享。馬西亞直言,羅教授的研究調查能力無與倫比,“每次研究都能帶來很多驚喜”。

  除了提供大量研究資料外,馬西亞每當看到中國南方地區出現洪災、地震等情況時,都會第一時間發來郵件問候,了解上饒是否受影響。“我很少見到一位美國人對上饒有如此情懷。”羅時平説,對杜立特行動那段歷史的共同關注,讓我們緊密&&在一起。

  馬西亞和羅時平跨洋合作“尋親”的故事,作為敘述主線被拍成紀錄片《跨越時空的追憶與尋找》。去年4月18日,這部紀錄片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辦的紀念“杜立特上饒救援行動82周年”觀影會上播放。

  現場看到父親和自己的經歷被搬上銀幕,馬西亞在現場熱淚盈眶。他説,將繼續尋找和挖掘杜立特救援行動歷史記憶,傳承和發揚父親與中國的友好情誼。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井泉在觀影會上説,中美關係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未來更要由人民創造,兩國人民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如今,杜立特行動的隊員和後人們成立了杜立特轟炸機隊協會、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等組織,每年舉行紀念活動,感謝和銘記當年參與營救的中國人民。一些從未走出深山的救援人員後代也被邀請到美國參觀。

  飛書仍在續寫,“尋親”並未中止。“杜立特行動代表着中美老一輩在二戰中,為了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標,艱苦卓絕,攜手戰鬥,最終勝利。”羅時平説,我們將繼續研究這段歷史,就是希望將杜立特行動的突襲和救援故事,講給中美青年一代聽,讓更多人熟知這段歷史,傳承這段“血與火鑄造”的友誼。(記者 李勁峰 陳毓珊)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