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十三年後,我再次來到埃拉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7 18:31:53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十三年後,我再次來到埃拉特

字體:

  從耶路撒冷南行兩百餘公里,穿越高溫炙烤的約旦河谷,我抵達了以色列最南端的紅海城市——埃拉特。

  十三年前,我在訪學期間也曾走過這段路。那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在以色列北部海法附近的一個貝都因人社區住下。有一天我和同伴坐上了南下的通宵長途大巴。經歷一整夜的顛簸後,我們終於從地中海畔來到了紅海畔。我們在海邊曬日光浴、浮潛……

  這是3月17日在以色列埃拉特拍攝的亞喀巴灣。

  十三年後,我以記者身份再次進入這座城市。快到埃拉特時,公路兩側的荒漠上分佈着連綿不斷的灰色水泥墻。“鐵穹”防空系統架設在制高點上,面向南方,靜默佇立。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埃拉特成為胡塞武裝的打擊目標,多次受到導彈與無人機襲擊。以色列軍方在南部邊境地帶部署更多防禦系統,試圖在飛行物入侵前予以攔截。

  3月17日,安保人員在以色列埃拉特港區巡邏。

  “我大概聽過四五十次警報了。”本地居民羅特姆説。他居住在臨海的高層住宅,陽&正對亞喀巴灣。“過去看海,現在看‘鐵穹’。”羅特姆出生於埃拉特,對城市環境頗為熟悉。他帶我前往一處地勢較高的觀察點。

  腳下,藍寶石般的亞喀巴灣鑲嵌在高聳的峽谷間,靜靜地躺在四國的懷抱中。約旦和以色列近在咫尺,隔着海灣可以看到對方城市裏的巨大國旗。再往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也隔着海灣彼此相望。地理上,亞喀巴灣扼守紅海交通要道,以色列的紅海港口城市埃拉特,也因灣而生,因港而興。

  “戰爭前,這裡擠滿了等待入關的進口整車。”羅特姆指着如今空蕩蕩的埃拉特港整車入關區,語氣低沉。紅海危機持續發酵,擔心遭襲的滾裝船紛紛避開這座港口,曾經依賴進口整車業務的埃拉特港,如今幾乎陷入停滯。

  港口首席執行官戈爾伯對以色列媒體坦言,戰爭前,每月有12到13艘滾裝船進出。“如今,一艘也沒有。所有活動都停擺了,船隻無法從任何方向抵達埃拉特港,也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港口停運,收入歸零。”戈爾伯説。

  這是3月17日在以色列埃拉特拍攝的埃拉特港區。

  我跟隨羅特姆步入港區,碼頭作業區沒有人員活動。大片清關場地荒廢,偶爾可見少量進口車停放,覆蓋白色防護膜。安保人員介入阻止拍攝,稱部分區域涉及軍事用途。“那邊不能拍照。”一名安保人員強調。

  碼頭深處,兩艘灰色涂裝的戰艦停靠。“那是美國軍艦。”羅特姆説。

  靠近海灘的地方,幾艘帆船正在水面緩慢移動。過去,這一帶曾是游客密集的濱海旅游區。戰爭,深刻改變了這座旅游城市。“游客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湧來了無法歸家的受戰爭影響的以色列邊民,”羅特姆對我説。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約有幾十萬來自以色列南北邊境的撤離民眾來到這裡。他們無法逃離戰爭,他們從被毀的家園來到了另一處整日伴隨防空警報的城市。

  來到這座城市的還有精打細算的“聰明”人。紅海危機延宕,航運成本飆升,加之戰爭開支推高稅負,以色列的物價與生活成本同步攀升。埃拉特是免稅區,免掉18%的消費稅足以讓人心動,不少以色列人乾脆驅車數百公里,從中部趕來為家裏添置“大件”。

  我們來到海邊,沙灘圍欄上貼滿了被扣押以色列人的海報,風吹得紙張翻捲。以色列與哈馬斯的第二階段停火談判陷入僵局,仍有約50名以色列人被扣押在加沙。

  以色列執迷地認為:只有槍炮才能換回人質。於是戰火再起,以色列重啟對加沙的軍事行動,連夜空襲過後,數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於炮火。也門胡塞武裝繼續聲援巴勒斯坦,再次向以色列連日發射導彈,後半夜的防空警報刺破夜色,媒體稱幾百萬以色列人從夢中驚醒、衝向避彈間。

  3月19日,人們在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總理府附近參加集會。 當日,耶路撒冷爆發大規模民眾集會游行,抗議以色列恢復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

  這場衝突似乎看不到盡頭。壓抑、無力、絕望……我的一位以色列朋友寫下重金屬搖滾樂《我要睡個好覺》,以此宣泄憤怒與疲憊。

  這是3月17日在以色列埃拉特拍攝的埃拉特港區。

  採訪結束,夜色已籠罩海灣。亞喀巴灣兩側的以色列和約旦城市燈火斑斕。此刻,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用霓虹裝點着對方眼中的璀璨。海灣裏,遊船時而響起阿拉伯歌曲,時而又奏響猶太歌曲的旋律。

  交錯的燈影和“和鳴”之外,還有着另一番現實。以色列政府近日宣布了最新的修建東部隔離墻計劃——一道全長約425公里的屏障,將沿着以敘、以約邊境,從戈蘭高地一路修建至埃拉特。

  埃拉特人羅特姆説:“我們和阿拉伯人真的有什麼區別嗎?我們的共同點遠比分歧多。”他望向海灣,嘆息道:“這片區域原本應是繁榮的、和平的、共存的。”

  我陷入思考,多年以後,如果我再次來到這座城市,不知她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記者:陳君清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