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東佛山12月14日電 題:從背誦武德篇開始 咏春少年這樣鑄就“中國心、民族魂”
新華社記者周欣、王浩明
“崇德尚武、復興中華……誠以待人、信以立身、見義勇為、尚武強國!”“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彊!”
正在佛山舉行的2024年國際咏春拳大賽出現了新鮮的一幕:在由廣大中小學生參加的集體咏春拳操和集體咏春拳比賽中,不少隊伍在上場後先背誦一段鏗鏘有力、氣勢豪邁的武德篇或者《少年中國説》,然後才正式進入比賽環節,施展拳腳功夫。
選手們在背誦《少年中國説》片段。
本次賽事由國際武術聯合會和中國武術協會主辦,吸引了來自13個國家(地區)的國際武聯會員協會、20多個國家(地區)的留學生以及全國各地的代表隊,共計2703名運動員參賽。
小選手們在比賽中。
據賽事仲裁主任李兆偉介紹,這次大賽不僅僅是國際賽事,還是面向廣大國內參賽者的段位制和段級比賽,因為廣東當地的青少年參賽者眾多,背誦武德篇和《少年中國説》是針對青少年賽事的一次創新。
賽事仲裁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院長李兆偉接受採訪。
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院長,李兆偉&&:“武術在青少年教育中一直髮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武術教師在平時訓練中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圍繞鑄就‘中國心、民族魂’的中心,在訓練和比賽中讓孩子們把背誦和演練結合在一起,加深‘復興中華、與國無疆’的愛國信念和武德教育,加強對中國文化和武術內涵的理解認知。”
勒流中學的學生們在大課間操時演練咏春拳操。
佛山順德勒流中學校長賴光明介紹,全校2700余名學生在每天大課間操時都會演練咏春拳操,背誦武德篇和《少年中國説》片段。在他看來,習武之人向來崇德,其外延寬廣,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青少年深刻理解武術規範準則、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有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優秀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理解認同和民族自豪感。”賴光明説。
小選手們在比賽中。
大學期間才開始接觸咏春拳的張志斌不但自己打比賽,畢業後更是成為佛山弘晟咏春拳館的一名專職教練。他説:“學功夫的人除了練習拳腳,還追求‘仁義禮智信勇’,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每天都會帶着小朋友一起背誦(武德篇和《少年中國説》),也許他們現在還不是特別理解裏面的深層含義,但他們會循序漸進,慢慢理解的。”
11歲的童楷博從7歲起練習咏春拳,最大變化就是“身強力壯”,“但我在學校裏絕對不會去欺負其他同學,武德篇裏説了要‘恭敬辭讓,相待以禮’。”
不少外國運動員在看了孩子們的背誦和演練後,紛紛&&“中國功夫很有內涵”。學習咏春拳12年的保加利亞選手比澤爾夫説自己從翻譯那裏了解到孩子們背誦的內容,覺得“特別有氣勢、有力量”。
外交學院體育對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周慶傑説:“在面向外國武術愛好者的時候,我們可以多講解‘陰陽、五行、點到為止、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等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將武術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結合起來,使武術文化在世界各地更加生動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