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利雅得12月3日電 熱點問答|《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意義和作用
新華社記者葛晨 陳琛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2日起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多國政府、企業和民間代表齊聚一堂,旨在協力應對荒漠化挑戰。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什麼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環境公約之一,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稱為“裏約三公約”。
作為目前唯一針對荒漠化和乾旱問題的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框架,《公約》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在嚴重受荒漠化和乾旱影響的地區防治土地退化,緩解乾旱影響,保護並恢復土地,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壤退化、生物生産力降低等問題。全球土地退化形勢嚴峻程度不容小覷,《公約》秘書處今年年初發布的公報顯示,全球40%的土地已經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積達到1億公頃。
《公約》目前有197個締約方,締約方大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締約方大會下設“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履約審查委員會”兩個附屬機構,分別負責提供科學技術支持和審查《公約》履行情況。“政府間工作小組”和“閉會期間特設小組”在締約方大會提議下成立,負責深入評估具體問題並提出建議。《公約》在德國波恩設有秘書處,是締約方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協助締約方大會及其附屬機構的活動,同時提升公眾對荒漠化問題的認知等。
《公約》於1994年在法國巴黎外交大會通過。今年恰逢《公約》締約30周年。中國於1994年簽署《公約》,1997年交存批准書之後,《公約》對中國生效。
《公約》推動了哪些項目
30年來,《公約》框架下通過多個機制和項目,統籌全球資源、分享技術、籌集資金,幫助各國解決土地退化和乾旱問題,同時提升公眾對相關問題的認知,例如設立“全球機制”幫助締約方籌集資金和技術資源;建立“綠化旱地夥伴關係”並制定全球土地修復計劃,推動各國實現土地恢復目標;發起“乾旱倡議”,發布政策和措施指導框架,增強抗旱能力等。
《公約》推動與國際機構和項目的合作,如支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建設防護林帶的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推動沙塵暴防治區域合作,與多個國際組織合作繪製沙塵暴源區地圖;支持“乾旱韌性聯盟”,通過更加協調和有效的措施增強抗旱能力;在全球環境基金資助下開展綜合性土地退化修復項目,還通過技術援助支持受影響發展中國家完成土地退化零增長國家報告。
2015年,《公約》明確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並在《公約》框架下通過了土地退化零增長科學定義和實施概念框架。
2017年在中國鄂爾多斯舉辦的《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取得豐碩成果:通過《公約》2018-2030年戰略框架,明確了實現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戰略途徑、步驟和監測指標;通過《鄂爾多斯宣言》,啟動了土地退化零增長基金以支持企業助力生態恢復和産業發展融合。目前,全球多方已自願承諾在2030年前恢復退化土地面積約10億公頃,其中近一半承諾在《公約》框架內完成。
本次締約方大會有哪些看點
《公約》首次締約方大會1997年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今年是締約方大會首次在中東地區舉辦。
COP16主題為“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未來”,旨在匯聚全球力量,提升全球在保護土地和抗旱能力方面的決心並加快行動,共同應對荒漠化挑戰。大會將重點討論以下議題:加強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協作,加快退化土地的修復;提高防旱、抗旱及應對沙塵暴的能力;恢復土壤健康與糧食生産能力;促進可持續土地管理的公平性與經濟機會的釋放。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長賈曉霞有過多年《公約》秘書處工作經驗。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本次大會還將對《公約》2018-2030年戰略框架進行中期評估,討論未來的預算和會費,乾旱問題預計也會成為大會焦點議題。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大會特別設立中國館,這是中國首次在境外對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堅戰進行展示宣介。總面積超過600平方米的中國館是除東道國之外最大的國家主題館,用於舉辦中國荒漠化防治主題展、開展系列邊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