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吉隆坡11月5日電(記者毛鵬飛 李奕慧)在距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的雪蘭莪州丹絨加弄鎮,吉隆坡同善醫院多名中醫師每週四準時前來義診,為患者提供送醫上門便利。
溫子進是同善醫院巡迴義診團隊的一員。他參與義診近十年來,已與當地民眾結下深厚友誼,見證了馬來西亞各族裔民眾對中醫的接受度不斷提高。
2022年8月1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中醫師阿米拉給患者針灸。新華社記者朱煒攝
中醫藥的傳承與發揚
同善醫院創立於1881年,是馬來西亞中醫界先驅。這家慈善醫院前身為吉隆坡華人葉觀盛創辦的“培善堂”。創始人施醫贈藥、熱心公益的精神延續至今。同善醫院2012年起在馬來西亞多地巡迴義診,為居民提供針灸、推拿和開藥等服務,受到各族裔民眾歡迎。
溫子進説:“來義診的病人越來越多,不僅是華人,我們還得到了各族裔的支持,馬來裔、印度裔朋友都很認可中醫治療,對中醫信任度非常高。”
一百多年前,溫子進的祖父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義務為村民看病,成為備受敬重的中醫。作為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溫子進在祖父影響下,選擇傳承家學,成為中醫師。2009年,溫子進獲得中國江蘇省政府獎學金資助,前往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
在校期間,他每年暑期都會參與學校和紅十字會合作開展的巡迴義診。“這段經歷對我影響頗深,來到同善醫院後,只要有義診我都會參與,希望將所學應用於實踐,為社會盡一份力。離開學校時,校長特意囑託我,回國後要肩負起傳承中醫文化的責任,傳承南京中醫藥大學精神,並繼續發揚光大。”溫子進説。
馬來西亞中醫藥發展始於華人下南洋。隨着華人落地生根,中醫藥在這裡代代相傳。身為家族中首名科班出身的中醫師,溫子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人認識中醫、了解中醫、相信中醫。
在溫子進看來,中醫不僅是醫療手段,更是凝聚族群認同的文化。對馬來西亞多數華人而言,支持中醫是一種自然的表達;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接受中醫治療獲得更為全面的療效,達到標本兼治。
建立專業化培養體系
馬來西亞衞生部副總監努爾·法麗扎今年1月在首屆中馬中醫高峰論壇的致辭中説,中醫等傳統與輔助醫學是馬來西亞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來西亞衞生部將最大限度發揮傳統與輔助醫藥潛力,促進其與現代醫學融合,完善馬來西亞醫療保健體系。
這是7月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拍攝的城市風光。新華社記者程一恒攝
2007年,馬來西亞政府把中醫等傳統與輔助醫藥服務納入政府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目前,馬來西亞已有15家公立醫院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在馬來西亞衞生部註冊的中醫師超過6800人,大多數在私營機構提供中醫診療。
儘管中醫診療接受度在馬來西亞社會不斷提升,但中醫在馬來西亞正規化發展歷史尚短。長期以來,馬來西亞官方未對中醫行醫&&執業資質方面的要求,使得行醫經驗、患者口碑和業內認可成為中醫行醫的“標準”。
馬來西亞中醫教育始於1955年創立的馬來西亞中醫學院。學校初辦時為夜校四年制,各科教師自行編寫教材或請中醫界老前輩撰寫講義,油印後發給學生。自1990年起,馬來西亞中醫學院改為全日制教學。2010年,學校因故停止招生,但仍以開辦培訓班、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形式推廣中醫藥教育。
馬來西亞政府頒佈《2016年傳統與輔助醫藥法令》和《2021年傳統與輔助醫藥條規》以來,衞生部加強對中醫藥管理及中醫師註冊體系建設,中醫合法地位得以逐步確認。
同善醫院行政主任張慶強説,根據新的要求,未來執業人員必須修完中醫藥大學課程,在衞生部註冊並獲得執業證書後方可行醫,未註冊人員不得直接或間接從事中醫等傳統及輔助醫藥服務。“這一制度能有效確保執業人員具備專業素養和相應資格,同時使中醫師的培養更加系統化和規範化,為中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政策引導下,馬來西亞一些大學開設了中醫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課程,8所高校已成立或正在籌建中醫藥高等教育專業。馬來西亞中醫總會會長邢益騰説:“未來的政策方向非常明確,人才培養正朝着正規化和專業化發展,只有科班畢業生才能進入中醫行業。”
合作促進中醫藥發展
由於人才培養制度起步較晚,馬來西亞中醫藥發展仍面臨師資不足、實習資源缺乏、科研基金短缺等挑戰。
張慶強説:“我們常常鼓勵學生前往中國求學,可以去浙江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知名學府深造,南京、天津、長春、貴州、成都等地的中醫藥大學也都對我們開放。幾乎所有能想到的中醫藥大學都有馬來西亞學生的身影,這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專業實踐機會。”
隨着中國與馬來西亞宣布推動建設中馬命運共同體,兩國在中醫藥領域的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合作蓬勃發展,已成為中馬在醫療衞生領域合作的重要內容。
邢益騰介紹,通過聯合辦學,中馬兩國中醫藥院校對接課程,在師資培養、學生交換等方面開展合作。例如,貴州中醫藥大學時珍學院與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設立了聯合培養項目,已有不少學生互相往來交流學習。
雪蘭莪州莎阿南市中國-馬來西亞仲景中醫藥中心是兩國中醫藥領域合作的另一個縮影。中心由河南中醫藥大學和馬來西亞管理與科學大學共同建設,旨在以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科研合作等形式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呂沛宛是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省中醫院首名派往中心工作的中國專家。她在中心診治的患者不僅有當地民眾,還有美國、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患者。“可以感受到,越來越多其他族裔人群開始了解中醫、接受中醫。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中醫,中心開展了12次義診,服務約500人。”
跟隨呂沛宛坐診的實習學生雷雯惠説,她在號脈、診斷和拔罐等環節中體會到中醫藥的獨特魅力,希望今後能申請就讀中國醫學院校,繼續在中國實習並期待能在呂沛宛指導下臨證更多病例,積累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