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知行合一的大國擔當——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時代意義系列評論之二-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6/14 21:51: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時評|知行合一的大國擔當——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時代意義系列評論之二

字體: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題:知行合一的大國擔當——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時代意義系列評論之二

  新華社記者 樊宇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第78屆聯合國大會日前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將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中國着力搭建人文交流文明互鑒橋梁,為不同文明更好地實現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貢獻中國智慧。倡導和推動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彰顯中國知行合一的大國擔當,中國願與世界共同書寫多彩文明新篇。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輿論場上“文明優越論”“文明衝突論”不時沉渣泛起。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人類期待照亮未來的思想引領,呼喚回應時代之問的答案。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是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産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是中國的一貫主張與行動邏輯。

  4月15日,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嘉賓參加“絲綢之路:人類文化交流的璀璨樂章”分組討論。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中國對所抱持的文明觀有着始終如一的堅定宣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近平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闡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強調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中國以自信、從容的姿態闡述自己的文明觀,為深刻演變的世界帶來啟迪。

  中國是文明對話的推動者,也是踐行者。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中亞峰會等,為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搭建&&;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開拓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也與共建國家走出一條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文明之路。中國推動金磚機制、上合組織行穩致遠,完善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等多邊合作框架,為不同文明和諧相處樹立典範。中國積極推動開設中國—東盟文明交流合作論壇、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聯盟以及中國希臘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等雙多邊人文交流&&。中外旅游年、文化節、青年藝術節等活動精彩紛呈,“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良渚論壇”成功舉辦,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國理念得到更多呼應。

  2023年12月3日,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和引領。中方推動聯大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旨在充分發揮文明對話對於消除歧視偏見、增進理解信任、促進民心相通、加強團結合作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社會團結應對共同挑戰注入正能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當今世界面臨着維護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挑戰,文明對話變得愈加重要。文明對話不是國際關係的“副産品”,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積極致力於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全球文明倡議日益深入人心,世界文明百花園必將更加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