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伊拉克政治困境凸顯美國干涉之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0 16:36:41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伊拉克政治困境凸顯美國干涉之禍

字體:

  新華社巴格達5月20日電 題:伊拉克政治困境凸顯美國干涉之禍

  新華社記者李軍 段敏夫

  伊拉克國民議會18日再次召開會議選舉新議長,因各派分歧嚴重依舊無果而終。如今距伊國民議會前議長穆罕默德·哈布希遭罷免已半年有余,新議長卻遲遲無法選出。

  伊政局自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持續動蕩。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試圖以西方制度為模板,將伊拉克打造成所謂“中東民主樣本”。但事實卻是,伊拉克在美國干涉下陷入族群對立加劇、派係矛盾愈加難以調和的政治亂局。

  2022年10月13日,議員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出席國民議會會議。新華社發(伊拉克國民議會供圖)

  議長持續“難産”

  伊拉克國民議會共有329個席位,311名議員出席當天的會議。遜尼派政治團體支援的薩利姆·艾薩維和前議長馬哈茂德·馬什哈達尼是此次選舉的主要候選人。艾薩維獲得158票,馬什哈達尼則獲得137票,均未能獲得過半票數。會議期間議員們發生激烈爭吵,伊國民議會第一副議長曼達拉維不得不宣布休會。

  沙特《阿拉伯新聞》日報網站文章指出,這次投票是迄今為止最接近選出伊拉克國民議會新議長的一次投票。

  伊拉克法律規定,如果議長候選人未能獲得過半席位的支援,則需對候選人進行另一輪無記名投票。

  去年11月14日,伊聯邦最高法院發表聲明説,因前議長哈布希採取非法手段強迫其他議員辭職,法院裁定終止哈布希的議員資格。

  今年1月,伊國民議會曾召開會議選舉新議長。第一輪投票過後,無候選人獲得過半票數。消息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不同派別因政治分歧而爭辯不休,使得本該繼續進行的第二輪投票無法順利舉行,隨後曼達拉維宣布休會。

  這是2019年10月5日在伊拉克巴格達東部拍攝的示威者。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政局接連動蕩

  2003年,美國以所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打著“民主和自由”的旗號,悍然入侵伊拉克。20多年以來,該國政治局勢頻頻遭遇“地震”。而此次議長選舉遲遲無果,是伊拉克政局長年動蕩的又一例證。

  美國入侵伊拉克後,駐伊美軍和伊境內反美力量激烈對抗,伊國內教派衝突也愈演愈烈。

  2011年,美國從伊拉克倉促撤軍,給伊拉克留下“安全真空”,同樣帶有教派衝突色彩的敘利亞危機外溢至伊拉克。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趁機壯大勢力,2014年奪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

  2016年,伊拉克再次遭遇政治危機。要求政府改組的示威者衝擊政府機構所在地“綠區”並佔領議會,部分議員逃離首都巴格達,巴格達進入緊急狀態。此後數年間,大規模抗議活動在伊拉克多次出現。

  2021年10月,伊拉克舉行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但因各政治派係之間的分歧難以調和,總統、總理之位雙雙“難産”,無政府狀態持續一年有余。一年多的政治僵局不僅嚴重影響推進國家議程,還引發社會動蕩、甚至流血衝突。

  這是2019年12月31日在伊拉克巴格達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外拍攝的示威者點燃一間保安室。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美國干涉遺禍

  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後,美國以其民主制度為模板,在伊拉克強推所謂的“民主改造”,試圖將其打造成“中東民主樣本”。在美國主導下,伊拉克建立了一套基于配額制的政治分權體係,即總統職位由庫爾德人擔任,總理和議長分別由什葉派人士和遜尼派人士擔任。正是這套美國強加給伊拉克的政治制度,讓這個國家長期陷入族群對立、教派衝突不斷的政治亂局。

  北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睿恒指出,美國在伊拉克打造教派分權體制的真實目的在于通過各派力量的相互牽制,防止伊拉克再次成為可以在中東地區挑戰美國霸權的力量。對伊拉克而言,這種分權體制無法保障各派利益,反而引發內部混亂。

  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納齊姆·阿裏説,美國的“戰略”就是通過制造矛盾和衝突來控制伊拉克等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

  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2023年發布的調查報告,72%伊拉克民眾表示不相信“美國真的鼓勵在當地建立民主制度”,71%伊拉克民眾表示不相信“美國允許當地人塑造自己的政治未來”和“美國將致力于改善當地經濟”。

  “美國自身的民主制度劣跡斑斑,卻通過戰爭將其強加給伊拉克,這反而激化了伊拉克國內的教派紛爭和民族矛盾。事實證明,美國根本不是為了伊拉克的‘自由、民主、繁榮’。”經歷過伊拉克戰爭的巴格達市民穆罕默德·阿裏對記者説。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