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30年來最漫長、最昂貴的選舉即將拉開帷幕。
4月19日,印度第18屆人民院(聯邦議會下院)選舉將正式開啟,分七個階段進行,歷經44天,6月1日結束,6月4日公布結果。
全印約2400多個政黨參選,約9.7億登記選民將在100多萬個投票站投票,選舉預計耗資1.2萬億盧比(約合144億美元)。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其議會實行兩院制,分為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人民院共有545席,其中2席由印度總統直接指定,其餘543席則由選民選出。在人民院選舉中贏得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閣,多數黨領袖一般出任印度總理。
此次大選主要是兩大聯盟之間的角逐:一是現任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以印度人民黨(印人黨)為核心的“全國民主聯盟”(NDA,由38個政黨組成),二是印度國大黨牽頭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由26個政黨組成)。
莫迪已經執政兩個任期,此次大選結果決定他能否開啟第三個總理任期。
信心滿滿
目前,印人黨和NDA聯盟選情明顯佔優,在各種民調中遙遙領先,莫迪本人亦信心滿滿。
印度民調機構“益普索—印度快巴”(Ipsos IndiaBus)今年3月5日發布的民調顯示,莫迪支持率高達75%。印度輿論普遍認為,印人黨勝選、莫迪三度出任總理“幾乎不可避免”,只是勝多勝少問題。印人黨競選團隊甚至樂觀預計,印人黨牽頭的NDA聯盟有望拿下人民院400個議席,印人黨單黨可望斬獲370席,超過修憲所需的2/3多數門檻。
當前,莫迪團隊認為“勝負已定”,已着手提前布局下一任期,明確要求各部門制定“連任後的百日議程”及“未來五年路線圖”。
4月10日,莫迪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公開喊話,強調“印中關係重要且意義重大,兩國要抓緊解決邊境地區曠日持久的問題,以便消除雙邊互動中的不正常現象”,絲毫不擔心此番表態會被反對陣營攻擊為“對中國示弱”而可能導致選票流失。
4月14日,印人黨發布名為《2024年保證書》(Sankalp Patra 2024)的“施政綱領”,給印度選民畫了一張“巨大的餅”,着眼於莫迪“在2047年即印度獨立100周年之際帶領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願景”。
《2024年保證書》強調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升級,包括擴大高鐵網絡、推出“新時代”列車和現代機場、建設更多高速公路等,還提出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強國的宏偉計劃。此外,莫迪還承諾要把印度建設成“商品國家”、防務製造商、全球鐵路製造中心、飛機製造和MRO(維護、修理和大修)活動中心、造船基地以及半導體、芯片製造和生物製造中心等。
底氣何來
首先,莫迪政府十年執政間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印度經濟快速增長。
莫迪自2014年5月首次上&執政以來,先後頒佈“廁所革命”“稅制變革”“廢幣改革”“總理基金”“數字印度”“印度製造”“新印度”“印度替代”等名目繁多的變革舉措,深度塑造印度政治文化。2023年底,印人黨在拉賈斯坦邦、中央邦、恰蒂斯加爾邦議會選舉中大勝,再次證明莫迪在“印地語心臟地帶”受歡迎的程度。莫迪和印人黨團隊還着力打破北印度的傳統種姓藩籬,創設“新四大種姓”(窮人、青年、婦女、農民)理念,誓言保障弱勢群體利益,對衝國大黨等反對派主打的傳統種姓話題。
印度政府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8.4%,高於此前市場預計的6.6%左右。這是印度在今年大選前最後一次公布GDP數據。印度統計部門將2023-2024財年(即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的增速預期從7.3%上調至7.6%。
其次,印人黨深諳“選舉工程學” (Electoral Engineering),善用“莫迪溢價”和執政優勢。
印人黨擁有約1.8億名黨員,和其母體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歷來精於選舉造勢,善於發動基數龐大的基層人員走街串巷登門拉票。
印人黨擅長設計選舉口號,洞悉選民心理。比如,該黨鋪天蓋地宣傳“為了每個人成長,在每個人的信任和每個人的努力下,大家共同努力”(Sabka Saath, Sabka Vikas, Sabka Vishwas, Sabka Prayas) ,用簡潔明了朗朗上口的口號去抓住選民的心。INDIA聯盟成員之一、全國人民黨黨首普拉薩德調侃莫迪“沒有家人”時,印人黨順勢宣傳“14億印度人民都是莫迪的家人”,輕鬆賺取一波流量。
印人黨還利用莫迪本人的高人氣,將其塑造為“印度利益的守護神”的半人半神形象,在全國各個景點和年輕人活動較多地區放置莫迪畫像,供民眾拍照打卡。
第三,印人黨主打印度教民族主義,爭取國內近10億印度教教徒支持。
過去十年間,“作為印度教國家的印度”與“多元統一、世俗化的印度”兩種思潮在印國內激烈對撞,前者已逐漸佔據壓倒性優勢,印度社會日益全面“印度教化”。莫迪政府斥鉅資修建供奉印度教民族主義領袖的聖殿,不斷從“印度教特性”視角重新書寫印度文明史。印度中小學教科書刪減了莫臥兒帝國歷史、印度教極端分子刺殺聖雄甘地、古吉拉特邦暴亂等事件。
2023年5月,莫迪主導修建的印度新議會大廈舉行揭幕儀式,大廈內置一幅“大婆羅多帝國”的構想地圖,而“大婆羅多帝國”(Akhand Bharat)係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固守的核心執念之一。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領導人巴格瓦特在某次集會上公開宣稱,印度將在10-15年內實現“大婆羅多帝國”的理想。
2023年9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上,莫迪政府對外正式使用“巴拉特”新國名,強調新國名有利於淡化印度被殖民歷史,重現古印度輝煌的古代歷史和文化傳統。
今年1月22日,莫迪為北部城市阿約提亞一座有爭議的印度教羅摩神廟揭幕。這座印度教神廟建立在一座清真寺的廢墟上。
儘管狂熱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令印度國內約兩億穆斯林及其他宗教信徒感到擔憂,但卻使得全印上下陷入“印度教至上”的亢奮之中,在大選年尤其有利於印人黨撈取選票。
隱患重重
無論此次大選後人民院議席如何分配,印度社會必將進一步全面向“印人黨體制”轉軌。印度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印人黨體制”已全面取代“國大黨體制”,未來30年內印人黨或將長期主導印政壇,至少到2047年印獨立100周年前都會如此。
同時,儘管印人黨全面造勢“勝選板上釘釘”,但鋻於印度選舉政治向來變化多端,印人黨也在着力防止2004年NDA聯盟選前被普遍看好、結果卻敗選的歷史重演。目前看,印人黨面臨的挑戰如下:
首先,莫迪宣傳的“亮眼經濟數據”和民眾獲得感之間有落差。
莫迪第二任期內,印度通脹及失業率高企,政府債務飆升。過去七八年間,莫迪政府兜售各種“印度製造”計劃,但製造業佔印GDP比重卻從2015年的16%下降到2022年的13%,所謂“全球供應鏈離開中國、轉進印度”的設想遠未變為現實。IMF警告稱,到2028財年,印度政府總債務(包括聯邦和地方邦政府債務)可能超過該國GDP的100%。
過去10年,印度工薪階層和中産階級在快速消費品、入門級汽車、鐵路旅行等方面個人消費停滯不前,印度在吸引西方投資方面亦未達預期。農業問題一直是困擾印度發展的“痼疾”,近日印度農民再度“挺進新德里”,施壓政府提高農民收入。
其次,印人黨在印度南部可能遭遇一定的反噬和挑戰。
比如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印人黨的盟友“濕婆軍”內部分裂,部分黨員自立門戶,削弱了NDA聯盟在馬邦影響力。在卡納塔克邦,儘管印人黨在該邦地方議會的28個議席中佔25席,但該邦曾出現全國大選和地方選舉結果相反的情況。2004年瓦傑帕伊領導的NDA聯盟意外落選,主因正是印度南部地區選民突然轉投國大黨,在鋪天蓋地的“閃亮印度”宣傳中,把執政的NDA聯盟打了個措手不及。即使此次大選後莫迪能順利開啟第三任期,其施政及改革恐將持續受南印地區性政黨的牽制。
第三,印度教民族主義狂熱將對印度社會穩定構成較大威脅。
無論此次大選結果如何,印度宗教矛盾、尤其印度教教徒與穆斯林的矛盾累積必將成為印度社會的重大隱患。
宗教問題一直是印度社會的“隱形炸彈”。在國大黨執政期間,該問題被選擇性壓制而顯得不太嚴重。印人黨執政10年來,印度政客經常公然發表反穆斯林且違背世俗主義的言論,但在印度國內不僅不被譴責,反而還能增強自身政治影響力,完全打破了長期以來印度社會遵循的政治規範。近幾年,印人黨推出各種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推進所謂“四個一工程”(一個民族國家即巴拉特、一個合併了國選與邦選的選舉、一種語言即印地語,一種宗教即印度教)。
印度批評人士指出,在阿約提亞清真寺遺址上重建印度教大神羅摩的神廟,人為抹掉印度歷史上穆斯林政權的印跡,在多達兩億的印度穆斯林內心劃了“一道難以磨滅的深深傷痕”。
2023年12月,印度最高法院做出裁定,支持2019年8月莫迪政府廢除關於給與“查謨與克什米爾地區”高度自治地位的印度憲法第370條,並將該地區地位降級為“中央直轄區”的決定。印度國內批評人士認為,此次裁決是印人黨政府為打壓印度唯一穆斯林佔多數地區而採取的又一手段,“取消該地區高度自治地位是對印度教教徒佔多數的其他邦選民的直接迎合”。
除了與穆斯林之外,印度教教徒與其他教徒之間也存在矛盾。2023年5月,曼尼普爾邦信仰印度教的梅泰人希望獲得“表列部落”的地位,以便在土地、貸款和工作機會方面獲得優待,引發了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庫基人的抗議。抗議活動隨後升級為大規模騷亂和暴力衝突。印媒估計,騷亂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130人,200人受傷,3.5萬人流離失所,1700間房屋被燒燬。儘管目前該邦騷亂已暫時平息,但如果衝突各方不願就資源的公平分配進行建設性對話,未來發生暴力衝突的風險還在。
此外,近些年,印度政府與錫克教教徒之間的矛盾在國際上越鬧越大。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南亞地區原有各土邦被併入印度或巴基斯坦,部分激進錫克教徒的建國夢破裂,發起“卡利斯坦運動”,要求在印境內的旁遮普邦實行自治,並在美英加澳等國建成了頗具規模的錫克教徒社區。印度政府將“卡利斯坦運動”視為恐怖組織,將其活動分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2023年2月,為抓捕錫克教領袖阿姆裏帕爾·辛格,印政府不惜斷了旁遮普邦2700萬人的網絡。
2023年6月,“卡利斯坦運動”另一領袖哈迪普·尼賈爾在加拿大被暗殺,隨後印加兩國爆發嚴重外交危機。11月,美國紐約市聯邦檢方就一起在美國境內針對錫克教領袖古爾帕特萬特·潘農的暗殺未遂案提起公訴,指控一名印度官員為主謀。美印關係因此出現新嫌隙。
有印度學者指出,“卡利斯坦運動”的國際化本質上是印國內族群矛盾向海外擴散的體現,該運動與其説是分離主義組織,不如説展現了旁遮普邦民眾對印人黨政府治理不善、導致宗教矛盾長期累積的激憤。
綜上所述,2024年的印度人民院選舉絕非一場普通意義上的例行大選。這次選舉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未來至少5-10年內印度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對內對外政策的價值取向和總體基調,也攸關這一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能否持續保持穩定。(作者:藍建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
(讀懂世界大事,請關注“伍之管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