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沒有美國,我們打不了這場戰爭”——起底美國戰爭經濟學底層邏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1 18:44:59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沒有美國,我們打不了這場戰爭”——起底美國戰爭經濟學底層邏輯

字體: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 題:“沒有美國,我們打不了這場戰爭”——起底美國戰爭經濟學底層邏輯

  新華社記者劉品然 熊茂伶

  美國東北部佛蒙特州小鎮弗金斯,數十名抗議者揮舞着巴勒斯坦旗幟,拉出“停止武裝屠殺”“停止戰爭機器”橫幅,堵住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廠房入口,阻止人員進入,試圖讓軍工巨頭雷神技術公司旗下的這座軍工廠停止生産。

  這是今年1月以來美國民眾抗議軍工巨頭軍援以色列並從中牟利的一幕。“我們來這裡是為了阻止武器生産,雷神公司正在從針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大屠殺中牟利。”抗議活動組織者、猶太裔美國人阿普麗爾·菲舍爾説。

  新一輪巴以衝突已持續近四個月,加沙居民死傷人數已超過9萬,並且還在持續增加。與此同時,美國持續軍援以色列,帶動美國各大軍火商業績飆升,訂單創新高。據美國國務院數據,2023財年美國對外出售的軍事裝備金額增長16%,達到創紀錄的2380億美元。

  在這強烈的對比背後,正是美國軍工複合體帶血的利益鏈條:軍工企業資助國會議員實現個人政治目標;議員們批准鉅額軍費投桃報李並借機牟利;國防部高官提供源源不斷的軍購合同,通過政商之間的“旋轉門”穿梭套利……

  美國作家、律師約翰·懷特黑德認為,軍工複合體是美國內部的敵人,“在貪婪的國防承包商、腐敗的政客和無能的政府官員的共同操縱下,不斷擴張的軍事帝國正讓美國枯本竭源”。

  這邊無路可走,那邊盆滿缽滿

  “我們真的已經無路可走,前方一切都是未知。”日前,30歲的巴勒斯坦人海塞姆·拉迪在位於加沙地帶聯合國機構臨時營地的帳篷裏向新華社記者傾訴。

  截至1月30日,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巴勒斯坦方面超過2.67萬人死亡、逾6.5萬人受傷。另有約190萬人流離失所,佔加沙總人口的約85%。

  這是2024年1月27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的一處臨時營地拍攝的巴勒斯坦人。受連日低溫降雨的影響,拉法臨時營地大量帳篷被淹,當地人道危機持續。新華社發(裏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

  世界另一端,則是另一組數據。美國軍工巨頭日前相繼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報。雷神公司第四季度銷售額近200億美元,優於第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10%。“2023年業績優異穩健,超出預期。”首席執行官格雷格·海斯&&。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同樣表現“卓越”,其2023年第四季度凈銷售額遠超市場預期,達到189億美元,較前一季度增長20億美元。“這體現了市場對我們防務産品的強勁需求,預計2024年營收將持續增長。”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泰克利特自信滿滿。

  洛克希德-馬丁、雷神和通用動力公司的財報均顯示,其未交付訂單都達到創紀錄水平。這意味着它們未來一段時間的業績增長後勁很足。

  這些“優異”業績,離不開美國軍工巨頭在政府支持下,將武器彈藥源源不斷提供給以色列。以色列空軍使用大量由雷神公司生産的空對地導彈,波音公司為以軍提供大量小直徑炸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套件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以軍提供“地獄火”導彈。據彭博社報道,僅在加沙衝突開始後的一個多月內,就有約2000枚“地獄火”導彈從美國運往以色列。

  通用動力公司向以軍提供MK-80系列炸彈及155毫米口徑炮彈,這兩類彈藥在加沙衝突中被以軍廣泛使用並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然而,通用動力執行副總裁賈森·艾肯關注的卻是,加沙衝突導致需求激增,給公司生産帶來壓力。他在本輪衝突剛爆發時就毫不避諱地説:“衝突最顯著的潛在需求增長可能就是在火炮方面。”

  2024年1月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在特拉維夫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新華社發(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供圖)

  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軍事援助方。出於對戰略利益、國內政治等因素的考量,美國自以色列1948年建國以來已為其累計提供超過1300億美元的安全和武器援助,以軍武器裝備進口約八成來自美國。近年來,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約38億美元軍事援助。拜登政府近期又向國會提出追加超過140億美元的對以援助。

  “我們所有導彈、彈藥、精確制導炸彈,所有飛機和炸彈,都來自美國。”以色列退役少將伊扎克·布裏剋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大家都明白,沒有美國,我們打不了這場戰爭。”

  權錢交易環環相扣

  從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的美國空軍紀念園向東眺望,遠處的國會大廈清晰可見。在近處的五角大樓南邊,一棟不顯眼的建築便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辦公樓。在這幅軍工複合體的全景圖中,“旋轉門”、政治捐款、游説撥款、購持股份等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鏈條。

  多年來,美國高層官員和高級將領頻繁&&政界軍界與軍工企業間的“旋轉門”,出則為商,入則為官,官商勾結,穿梭套利。拜登政府多位高官曾與軍工企業關係密切,國防部長奧斯汀曾是雷神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國務卿布林肯曾為波音公司提供政策諮詢,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曾在為軍方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帕蘭蒂爾技術公司擔任顧問……

  近年來,這種傳統的“旋轉門”套路在技術變革和資本運作中又玩出新花樣。《紐約時報》近期報道説,過去5年,包括前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前陸軍部長瑞安·麥卡錫在內的至少50名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在離職後進入風投和私募行業。他們定期與五角大樓官員或國會議員“互動”,要求推動某些政策或增加軍費開支,從而使其投資的公司獲利。

  這是2023年1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美國國會民主黨籍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辦公室去年4月發布的《五角大樓煉金術》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美國前政府官員、高級軍官和國會議員等被發現為大型國防承包商工作的案例有近700起,其中超過九成的人通過“旋轉門”成為了註冊説客。

  據美國“公開秘密”組織公布的數據,美國國防承包商及相關人員僅在2023年上半年就花費近7000萬美元用於游説聯邦政府,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款項。國防承包商的目標大多是要求國會議員支持把更多軍費開支用於採購其産品和服務。作為回報,他們會在議員所在選區開設工廠以增加就業,或者直接提供政治捐款。

  美國《民族》周刊網站去年5月刊文説,軍工企業在過去兩個選舉周期向政治競選人捐款超過8300萬美元,捐款對象集中於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和有關防務撥款的小組委員會成員。

  國會議員購持軍工股份也是美國軍工複合體利益鏈條上一環。議員批准高昂的國防預算,讓大量金錢流入國防承包商,推動軍工企業股價上漲,反過來國會議員個人從投資中獲利不菲。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曾披露,至少有20名國會議員或其配偶持有雷神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股份,一些議員更是在關鍵節點精準“建倉”或“加倉”。

  2022年2月俄烏衝突升級前一天,美國國會共和黨籍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從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購入股份,此後股價大漲。而格林在社交媒體上卻表現出對鼓吹戰爭者“義憤填膺”的姿態:“可悲的是,美國過去20年的外交政策更多是為了企業的利潤……戰爭對於我們的領導人而言是一筆巨大的生意。”她的言與行暴露了美國政客的虛偽面目,卻也道出了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利益本質。

  吞噬民生的軍費開支

  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新罕布什爾州共和黨黨內初選日前舉行。在該州北部的科爾布魯克鎮,黑熊餐吧老闆比利在同記者聊到大選時&&,希望下任總統不要再讓戰爭持續消耗國家資源。

  2023年12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將“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簽署成法。該法涵蓋創新高的8860億美元國防支出,遠高於非國防支出的7040億美元。

  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競選人小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在社交媒體上就這兩個數據發問:“國防開支超過了所有其他可自由裁量支出的總和,我們國家的優先事項到底是什麼?”

  美國真實的軍費支出可能還遠不止這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裏·薩克斯最近撰文説,如果加上情報機構預算、退伍軍人事務部預算、能源部核武器項目預算、國務院的對外軍事援助等,美國2024年與軍事相關的支出將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約合每個家庭要承擔1.2萬美元。“這1.5萬億美元的軍事開支造福了軍工複合體和華盛頓政客,卻讓美國和全球陷入危險”。

  2023年3月1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反戰人士在白宮前參加集會。當日,數百名反戰人士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白宮北側拉斐特廣場舉行集會,敦促美國政府反思伊拉克戰爭,呼籲美國關停“戰爭機器”。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對於軍工企業而言,高昂的軍費是重大利好。研究數據顯示,過去10年,美國55%的軍費最終都流向國防承包商。美國智庫政策研究所2023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美國納稅人為五角大樓承包商人均支付了1087美元,而用於美國基礎教育的人均稅款只有270美元。

  美國布朗大學2021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20年,美國國防開支累計高達14萬億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流入了國防承包商口袋。美國美利堅大學教授戴維·瓦因指出,這些開銷足以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1300萬美國兒童提供持續至其成年的醫保以及兩年的學前教育。

  美國艾奧瓦州前眾議員格雷格·丘薩克指出:“有這麼多人缺乏足夠的食物和藥品,而美國卻將鉅資花費在軍備上,這是多麼醜陋。”

  這些事實再度印證了上世紀5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出的警告:“製造的每一門火炮,下水的每一艘戰艦,發射的每一枚火箭,歸根結底都是從那些饑寒交迫、食不果腹的人那裏偷來的。這個‘武器世界’花費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和兒童的希望。”雖然艾森豪威爾看到了風險,但他以及他的繼任者們從未阻止這頭“怪獸”的膨脹。(參與記者:柳偉建)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