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 28 15:25:34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丨美數百軍方重要崗位任命受阻成政壇奇觀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國際觀察)美數百軍方重要崗位任命受阻成政壇奇觀

  新華社記者吳寶澍

  今年以來,由于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湯米·圖伯維爾的持續阻撓,美軍約300名高級軍職任命和軍銜晉升人選在參議院的批準程式被擱置,其中包括多名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人選。圖伯維爾這麼做,並非針對人選本身,而是聲稱要以此推翻民主黨政府補貼軍人及家屬跨州墮胎的政策。

  圖伯維爾不肯罷休,民主黨人也不願讓步,越來越多高級軍官人選任命被擱置。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政壇奇觀是美國兩黨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相互掣肘的又一例證,美國政治正陷入愈演愈烈的黨爭惡鬥漩渦中。

  這是今年1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阻撓史無前例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梳理,圖伯維爾已阻礙約300名由總統提名擔任軍職和晉升軍銜的將軍人選,其中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8名成員中5名的接班人選,分別是聯席會議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海軍陸戰隊司令。

  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美國國防部最高軍職機構,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軍事高參。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海軍陸戰隊司令是各自軍種的最高軍職長官。

  今年以來,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先後卸任,這三個軍種軍事長官的接替人選均因圖伯維爾設阻,尚未在參議院獲批,只能代行軍事長官職責。按美國《政治報》説法,代理身份令這些軍事長官無法做出涉及其軍種未來的重大戰略性決策。現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空軍參謀長也即將卸任,接替人選也在受阻之列。

  本月14日,在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戴的卸任儀式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再次表達不滿:“由于那項全面阻攔,從今天起,國防部歷史上頭一次,我們三個軍種在沒有參議院批準的長官的情況下運轉。這史無前例,沒有必要,而且不安全。”

  美軍目前有852名將軍。按美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説法,如果圖伯維爾不收手,到今年年底,被擱置任命的將軍人選將達到約650人。

  圖為2021年9月28日拍攝的美軍現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出席國會聽證會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Pool圖片/薩拉貝斯·梅尼攝)

  黨爭不擇手段

  表決批準總統提名的政府官員、聯邦法官、外交官、軍官等人選是美國國會參議院的重要職責。近年來,在美國兩黨惡鬥加劇的背景下,圍繞政府高官、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大使等人選,兩黨不斷“拉扯”,批準程式常常耗費不少時日。

  但對每年海量的軍官人選,參議員們一般不提異議。參議院的通常做法是:每次就一批軍官人選一並舉行參議員集體口頭表決,如無人反對即可通過。這樣例行公事,省時省力。然而這一次,圖伯維爾打破慣例,以一己之力阻攔任何將軍人選以上述方式快速獲批。他給出的理由是反對國防部補貼軍人及家屬跨州墮胎的政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去年推翻“羅訴韋德案”後,一些共和黨控制的州相繼限制墮胎,這導致一些女性不得不跨州尋求墮胎。美國國防部去年10月推出政策,為派駐在限制墮胎州的軍人及家屬跨州墮胎提供帶薪假期和路費補貼。

  現年68歲、2020年首次當選聯邦參議員的圖伯維爾來自亞拉巴馬州,那裏是共和黨根基深厚的“深紅州”,墮胎在該州被定為違法行為。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分析認為,圖伯維爾是第一次擔任聯邦參議員,可能想借阻撓軍官任命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美國總統拜登等民主黨人指責圖伯維爾此舉損害國家安全。共和黨人則對圖伯維爾的行為看法不一,一些保守派表示支援,不支援者則無法説服他收手。

  2021年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首都華盛頓的國會發表演講。新華社發(Pool圖片,奇普·索莫德維利亞攝)

  政治惡鬥愈演愈烈

  就程式來説,如果圖伯維爾堅持阻撓,民主黨人可以提請參議院就將官人選逐一舉行全體參議員一一表態的唱名表決,如半數以上同意即可通過。按美國媒體説法,對數百名人選逐一唱名表決耗時太久,幾乎不可行。

  民主黨人迄今未就任何一名將官人選提請唱名表決,他們希望共和黨人説服圖伯維爾收手,擔心一旦開了逐一表決軍官人選的先例,今後此類阻撓行動會頻頻上演。

  在圖伯維爾所代表的亞拉巴馬州,美國公共政策民調所的民調顯示,58%的受訪者認為,圖伯維爾已表明立場,應當收手了;72%的受訪者認為,軍官任命不應被政治化。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槍支管控、墮胎權、聯邦債務上限、移民問題等都成為兩黨惡鬥的籌碼。這次的軍官任命僵局再次凸顯美國政治極化加劇、黨爭惡鬥升級。

  美國記者雷·阿納尼亞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聞》網站上發表文章説,美國政治體係陷入混亂,從聯邦參議員、州長到地方議員,各級官員都沉迷于憤怒地相互指責,無人對各種問題做務實討論。《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黨爭主導了美國大部分的政治行為,凸顯美國政治體制的弊端。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982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