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16 22:45:40
來源:新華網

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人心 西方反思聲漸強

字體: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 (國際觀察)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人心 西方反思聲漸強

  新華社記者

  美國政府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使用各種手段持續圍堵打壓中國,其所作所為正在美國國內以及美國的盟國引發越來越強的反對之聲。

  美企“用腳投票”

  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5月底到訪中國。與政府官員會面、探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到兩天的中國之行,他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馬斯克明確表示,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用中國發展機遇。就在馬斯克抵達中國當天,特斯拉股價大漲,美國市場對中國機遇的看好程度可見一斑。

  馬斯克只是今年以來訪問中國的諸多美企高管之一。從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到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拉克斯曼·納拉辛漢(中文名:納思瀚),眾多美國企業高管紛紛來到中國,以實際行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美國商界釋放出清晰的信號:中國市場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機遇,與中國合作符合美國利益。

  對于美國政府執意推行反華政策,美國學界和咨詢機構也表達了擔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説,美企多年來從對中國的投資中獲得提升效率和發掘市場的雙重好處,“但隨著我們將目光轉向安全問題,這些優勢正悄然消失”。美國戰略通路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戴維·多德韋爾指出,美國把中國樹為敵人,但中國並沒有華盛頓所臆想的惡意動機。“在全球經濟已脆弱不堪之際,美國還在削弱全球經濟。”

  盟友拒絕盲從

  在美國的盟國中,也有不少人在反思。他們意識到,盲目追隨美國反華政策,只會淪為這位“全球最佳損友”的棋子,不僅會嚴重損害這些盟國自身利益,還會將世界推向分裂和對立的漩渦。

  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時表示,歐洲不應在臺灣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否則將落入“為歐洲設置的陷阱”。歐洲人應該繼續加強戰略自主權,成為世界秩序的“第三極”。

  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最近在給現任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的信中指出,協同美國威懾中國有違澳大利亞自身利益,美國的決策多次損害其自身和盟友利益。“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是為了把澳美軍隊拉到一起威懾中國,按這一目標設計澳未來的國防力量有違澳自身利益,損害澳主權。

  不少歐洲經濟界人士也對美國執意推行“脫鉤”“去風險”等反華政策説“不”。在他們看來,中國是事關未來發展的重要生産基地和銷售市場,更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強調,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不現實的,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對德國幾乎所有産業來説都不可想像。德國默克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貝倫·加裏霍表示,“脫鉤”不僅不可行,而且會危及一個已經“帶來繁榮、更多創新、更多合作的世界”。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基思·貝內特説,中國是機遇而非風險,對華“脫鉤”“去風險”無益于增強西方國家的安全,“那是一種逆歷史潮流的思維方式”。

  美國“將變得孤立”

  美國近期在亞太地區不斷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美國國內輿論擔憂,一些有識之士敦促美國改變政策。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説,美國需要通過外交行動來給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降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爭奪亞洲霸權”的擔憂是非理性的。浩瀚的海洋將美中兩國隔開,雙方共存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然的。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過度關注”自身利益,其外交政策如果無法平衡美國和全球的利益,美國“將變得孤立”。他認為,美中“目前的關係軌跡必須改變”。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