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馬德里4月20日電(記者孟鼎博 謝宇智)今年4月20日是第14個聯合國中文日,主題為“中文: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在西班牙馬德里,三名年齡不同、經歷各異的漢語學習者向記者講述了他們與中文結緣的故事。
前皇馬球員:願用中文傳播足球文化
在馬德里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的學員裏,阿方索·弗賴萊年過花甲,年輕時是叱吒綠茵場的足球運動員,職業生涯曾效力過西甲豪門皇家馬德里。
這是4月17日在西班牙馬德里拍攝的阿方索和他球員時期的照片。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他與中文結緣於2000年,“那時我已經預見到中國的發展”,阿方索回憶説。正是這一預判,讓他二十多年前就決定要學中文。退役後,他當上足球教練,曾到中國工作。
為了更好掌握中文這門古老而複雜的語言,阿方索購買大量書籍和教材,去孔子學院和當地其他中文學校上課,請了老師在網上一對一教學,還跟着電腦軟體一筆一劃學寫漢字。
4月17日,阿方索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家中學習書寫漢字。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漢字的書寫複雜,語法更是與西班牙語迥異,但這些困難沒有消減阿方索的學習熱情,反倒激發他想更深入了解中國。他家中有上百本書與中國有關,“我和妻子從前經常在北京街頭漫步,這裡面很多書都是我在王府井買的。”他十分懷念在中國的日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中國工作。
4月17日,阿方索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家中展示自己翻譯的足球教案。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阿方索有個夢想:把自己出版的幾本足球教材翻譯成中文,並用中文與中國足球教練和球員對話交流。他説:“我想傳遞足球文化,做足球教學,還想在各個城市做講座。我希望把我學到的關於足球的一切傳授給更多人。”
西班牙大學生:愛上《詩經》
“我的中文名字叫胡總。”在馬德里自治大學的校園裏,大學生胡裏奧用中文自我介紹。
4月17日,胡裏奧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課堂黑板上寫下“胡總加油!”。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胡裏奧讀大二,專業是亞非研究。儘管與中文結緣不到兩年,他的中文口語已相當流利。他笑稱自己平日就生活在中國人圈子裏:“我知道如果我有很多中國朋友,中文會進步更快。所以我努力去結識學校裏的中國人,和他們多交流,我現在的室友們也都來自中國。”
胡裏奧學習中文的契機很簡單,他在網上關注了幾名會中文的歐美博主,常看他們的視頻,漸漸對中國産生好奇。他説,西方很多人並不了解中國,容易被西方媒體帶有偏見的報道誤導,因此“我想自己認識中國文化”。
學中文過程中,胡裏奧迷上了中國的文學和歷史。他從書包裏掏出一本《詩經》。“我正在學的這一篇叫《綠衣》,講的是一個男人看到自己死去的妻子做的衣服就會想念她。”他説,自己很喜歡《詩經》裏的故事,但這本書目前對他而言還有點難,需要時常查字典才能看懂。
4月17日,胡裏奧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課堂內閱讀《詩經》。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胡裏奧已申請了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獎學金項目,“如果被錄取,我可能要去中國學習五年。”
西語老師:了解亞洲,先了解中國
西班牙語教師米格爾在馬德里自治大學進行東亞文化研究。他對中文的興趣源於對亞洲文化的癡迷。在日本教書時,米格爾發現東亞文化有很多共性,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中文是繞不開的必備技能。於是他開始自學中文。
4月18日,米格爾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家中讀書。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米格爾曾在中國生活兩年,去過北京、上海、蘇州、桂林等城市,結識了不少朋友,也感受到中國與西班牙之間的共性。“我有一個遼寧的朋友,他特別像西班牙南部的人,總是非常熱心。”此外,“中國人和西班牙人都很注重傳統,注重家庭”。
回到西班牙後,米格爾每週花四個小時上中文課。為了熟練掌握漢語中的語調變化,他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聽錄音時我會同時把聽到的説出來,不管有沒有聽懂,我都要讀出來。”
4月18日,米格爾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家中書寫漢字。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學中文帶給米格爾獨一無二的成就感。他在馬德里中餐館點菜時會特意用中文,“店員很開心,我也很開心”。他認為,能用對方的母語交流,是向對方表達尊重。“能和中國人用中文對話,這讓我覺得非常幸福。”(視頻:王玉玨;編輯:程大雨、王豐豐、張代蕾、王申、刁澤、杜逾舸、沈浩洋)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