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 30 19:40:4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從一支“碳中和”筆看低碳發展

字體:

  新華社海南博鰲3月30日電  題:記者手記:從一支“碳中和”筆看低碳發展

  新華社記者柳昌林、陳凱姿

  用廢棄外賣餐盒製成的“碳中和”中性筆,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新聞中心的服務台被爭相領取。從外觀看,這款筆除了貼着“循環利用”綠色標識,與日常使用的其他産品並無差異,實際上,筆身50%的塑料原料已被“替換”。

  論壇新聞中心服務台上的“碳中和”中性筆。新華社記者陳凱姿 攝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碳中和”筆從回收外賣餐盒開始,到轉換成再生塑料原料,再到成品,要經過多個加工環節的默契配合和精準的碳排放計算,最終才能完成“碳中和”之旅。每支“碳中和”系列的中性筆,可減少約2.3克原生塑料的使用。

  這只是本次論壇年會的綠色低碳元素之一。

  記者觀察到,近年來論壇“綠色年會”場景不斷豐富:從往屆的全生物降解垃圾袋、“零碳咖啡”、“無紙化”參會、100%“綠電”,到今年亮相展區的“紅酒瓶變水杯”、廢棄物手工裝飾畫和通過風機旋轉産生清潔能源等,“環保”“低碳”“可持續”等關鍵詞的關注度和熱議度越來越高。

  論壇主題展展示的用回收塑料製作的創意畫品。新華社記者陳凱姿 攝

  從會場延伸到會址所在的博鰲小鎮,1.8平方公里的零碳示範區建設基本完成,博鰲“零碳”理念由萌芽逐漸落地實施。

  在博鰲鎮東嶼島外,佔地面積330畝的農光互補發電項目,已完成主體結構建設和主要設備安裝調試。“一地兩用,陽光共享。板上發電、板下種果蔬,都直供論壇,綠色又環保。”國家能源集團海南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毛衛華説。

  目前,試驗區首批16個子項目竣工,即將開啟零碳“試驗”,預計每年可減碳9000多噸,年供清潔電力1510萬千瓦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長胡耀文介紹説,示範區建設最大化利用當地的風、光、熱資源,“讓自然做功”,減少高成本技術的使用,展示了以適宜技術逐步更新改造的零碳建設模板。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前,試驗區將全面實現零碳運行。

  鳥瞰建設中的博鰲零碳示範區。新華社記者楊冠宇 攝

  記者發現,今年博鰲論壇的議程中,綠色低碳和能源轉型成為重要議題。圍繞“碳中和”“清潔能源”“綠色轉型”等話題的分論壇場場座無虛席。

  本次年會上,多場分論壇聚焦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談到,“碳中和”是解決環境和氣候問題的手段,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環境健康”。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確立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但在極端天氣、能源短缺、地緣政治等眾多因素干擾下,部分歐洲國家重啟煤電,脫碳進程減速;多國能源結構調整困難增加,出現綠色轉型放緩的趨勢。解答綠色低碳之問,世界期待聽到博鰲聲音。

  “加大綠色低碳政策的供給”“能源綠色化與産業綠色發展協同結合”“以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經濟活動”……年會上,來自全球的知名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企業代表分享綠色低碳發展的創新實踐和方案。

  近年來,我國圍繞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綠色治理的“低碳行動”取得豐碩成果。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

  一支“碳中和”筆,正是展示低碳發展理念的縮影。迎接環境和氣候挑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探尋低碳發展之路,需要中國力量,更需要全球合力。

  “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合作。”陳文玲説,“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要攜起手,繼續攻克一個個綠色轉型的技術難題。”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48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