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2月,公子我出差入住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賓館,就在赫赫有名的科隆大教堂附近,第二天上午出門,發現已經不能正常自駕離開——頭天還路人寥落的大街小巷,忽然被一波波歡樂的人群佔據,歌聲、笑聲此起彼伏,讓人覺得很魔幻。懵懂中趕緊問賓館前&,答案是科隆狂歡節最後一週的高潮到了,公子我無意中“誤闖”了狂歡節。
既然難以脫身,那就索性瞧瞧吧。背上相機在大街小巷四處溜達,發現街道上沒一個“正常人”——要麼身穿奇裝異服,大多是古風的衣裙,要麼戴着面具,最次的也要臉上涂彩。
話説人從眾,身着正常服裝的人置身其間,反而覺得尷尬彆扭,好在很快有“有心人”遞過來油彩,在臉上塗抹幾筆方覺得自己不是異類。
溜達中發現,但凡有個街角小廣場,必然有排列齊整的人群在搞“流行歌曲大合唱”,聽起來朗朗上口的歌聲直衝雲霄。人們載歌載舞,伴奏的樂手們更是拼命賣弄技巧,大有互相比試的意味。
巧的是,也許由於身在核心區,公子我看到了狂歡節標誌性人物“王子”和“少女”的表演——他們頭戴假發,身着華服,在豪華花車上演繹着外人不明所以的故事。據説他們是全城海選的勝出者,“少女”還是男扮女裝的,看起來也是婀娜多姿,不辨雄雌。
在德國,狂歡節從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11分開始,持續到第二年2月底或3月上旬。科隆狂歡節規模最大,與裏約熱內盧狂歡節、威尼斯狂歡節並稱全球三大狂歡節,有德國“第五季”之稱。
一打聽,當天碰到的還只是科隆狂歡節的“開胃菜”,真正的高潮是“玫瑰星期一”。
幾天后,我和家人同事帶上彩衣與面具,一起驅車前往科隆,去見識這場狂歡盛宴。由於路上耽誤時間,抵達科隆時已經錯失有利觀摩位置,經過打探,終於成功擠入游行車隊經過的街道。
接近中午時分,震耳欲聾的音樂從遠方傳來,盛裝樂隊和一列列彩車方陣次第到來,人們放大音量合唱各種歌曲,呼喊着科隆狂歡節特有的口號“ALAAF”(萬歲)。
方陣有的是馬隊,有的是盛裝的大型拖拉機、重型卡車,綿延近7公里。彩車上,種種誇張的卡通或木偶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車上的人或身穿奇裝異服,或裝扮成各式人物,有的甚至裝扮成鬼怪禽獸——總之,看誰更瘋狂!
在這裡,有男人裝扮成妖女“婀娜多姿”,有女人化為濃須天神“氣蓋世”;有“佐羅”行俠仗義,有“海盜”橫行無忌,有各國“政要”或“明星”與蕓蕓眾生調侃……我們準備的狂歡節服裝,只能説太過“內斂”,都不好意思穿。
忽然間,人群中一陣哄叫,“Kamelle ”(糖)聲此起彼伏,“巧克力雨”“糖果雨”“玩具雨”從天而降。原來,彩車上有人身挎“大禮包”,開始對人群大把大把地扔巧克力、糖果、玩具和鮮花。
人們放下平時的斯文,拼命地“搶”了起來。但見路邊人群,不管男女老少,蜂擁而上,搶得人仰馬翻。其實,“搶”就圖一個樂,搶到手的糖果除了當時嘗嘗,到頭來多半給了他人;搶到手的鮮花,順手就送給身邊的美女。
人們想了各種花招多搶點。有人朝彩車上的熟人高叫,要求“定向投放”;有人向彩車上的美女獻花,除了換得巧克力之外,往往還有一個親吻;更絕的是街邊二樓的兩位姑娘,她們從窗戶上係着一把雨傘下來,不時對彩車上的人飛吻,換來陣陣“糖果雨”飛向雨傘……
身臨其境,公子我有些感慨,這是我們平時了解的有些呆板的德國人嗎?看來,以嚴謹與不茍言笑著稱的德國人,其實也愛狂歡。
之後,遇到打算赴歐一游的朋友,我總是建議:看城市就去恢弘大氣的巴黎,看鄉村就去天堂般的阿爾卑斯,看文化就去羅馬,而要與歐洲當地人同樂,那就去體驗一把狂歡節吧。
告別了新冠疫情陰霾,今年的科隆狂歡節迎來了200周年紀念。“玫瑰星期一”游行隊伍由1.2萬人組成,游行路線長達8.5公里,想來又是一場狂歡盛宴,令人嚮往。
春天是狂歡的季節。告別冰天雪地,迎來春暖花開,值得大夥兒熱熱鬧鬧地狂歡一把,而後再投入新一年的工作。科隆狂歡節、威尼斯狂歡節等全球知名狂歡節大都選擇在二三月份舉行。
對快樂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你我的身體裏藏着狂歡的密碼。儘管中國各地沒有大規模的狂歡節,但類似的節慶活動也不少。比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賽馬、福建的媽祖節、江西安徽的民間儺戲等。
近來,各地的文旅局長們為了招攬游客,紛紛出各種奇招在網上吸引眼球,其實為何不能打造一個類似科隆狂歡節那樣的品牌呢?總結起來,狂歡節有這些成功秘訣:
一是真正體現全民參與、全民同樂。拿科隆狂歡節來説,高潮期能吸引超過一百萬游客涌入,其中60%以上是外地人,而科隆總人口不過100萬。所有狂歡節都不收門票,但超高的人流量,讓旅館業、餐飲業以及周邊行業賺得盆滿缽滿,主辦城市因而從經濟上獲益。
二是氣溫適宜,持續時間適中。狂歡節肯定在室外舉行,因而不能太冷或太熱,春秋天比較適宜,也不能趕在農忙季節。持續時間不能太短,三兩天不僅不過癮,而且從經濟創收角度來説不划算。一般以一週至10天為宜。
三是要拋灑免費禮品。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環節,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東西是次要的,主要是圖個樂。其實在中國南方鄉村,新屋落成也有拋灑糖果、紅包之類的習俗。科隆狂歡節是扔巧克力、糖果和玩具等。據科隆市政廳的數字,今年的科隆狂歡節游行共向人們拋灑約300噸糖果、90萬盒巧克力和30萬束鮮花。公子我曾見識比利時的班什狂歡節,最高潮是拋灑當地出産的血橙,非常有特色,唯一的缺點是有些血橙落在地上摔壞了。不過,中國是最大工業國,把小禮品包紮嚴實不是問題。
四要體現文化內涵。歐洲各地的狂歡節,往往都把本地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結合起來,會“講故事”。而這,恰恰就是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國的強項。前幾年,科隆狂歡節曾經邀請科隆友好城市北京參與,引進中國文化元素為其添彩。
這些年,“焦慮”“內卷”成了大家口中的高頻詞,宅文化也大行其道。如果有個狂歡節能讓大家走出家門開心一下,是不是很好呢?讀到這篇文章的網友們,不妨轉給您身邊做文旅的朋友,説不定他們能從科隆狂歡節中得到靈感。
(讀懂世界大事,請關注“伍之管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