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2/ 05 23:39:52
來源:新華社

中國為世界黑土地保護貢獻方案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12月5日電(記者王建、孫曉宇、黃騰)12月5日是第9個世界土壤日,今年主題為“土壤:食物之源”。正值寒冬,中國東北黑土地進入冬閒時節,為明年的糧食生産積蓄動能。

  黑土作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適宜耕作,是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根基。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説,世界黑土主要分佈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大平原、美國向北連至加拿大的大平原、中國東北地區和南美洲阿根廷至烏拉圭的潘帕斯草原。

  中國東北黑土區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遼寧省東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四盟”。東北大糧倉是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10月19日,在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一處秸稈粉碎還田的耕地,農機在進行整地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以及氣象災害等加大世界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守護好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地,尤為重要。

  近年來,中國東北黑土區多措並舉加強黑土地保護,夯實糧食穩産基礎,為世界黑土保護貢獻“中國方案”。

  日前,在黑龍江省寶清縣寶清鎮雙泉村的一處稻田內,今秋深翻、深松後的黑土,在陽光下油黑髮亮。“秋收後將秸稈深翻還田,明年春耕時再用腐熟劑加快秸稈腐熟,讓耕地肥力更強。”雙泉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波説,此外還結合了糞肥還田、大豆玉米輪作等方式保護黑土地。

  “地裏有機質增加了,種出的水稻品質好、産量高,今年水稻畝産達到1200斤左右。”王立波説。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黑土區核心區,耕地面積2.579億畝,居全國首位。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的56.1%。

  10月19日,在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一處秸稈粉碎還田的耕地,農機在進行整地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近年來,黑龍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成為中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保護黑土地,要堅持科技先行。在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土壤化驗室內,農技人員正對土壤樣品進行風乾、粉碎。

  “10月下旬以來,我們共採集、化驗600份土壤樣品,明年可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提高用肥效率,減少土壤板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王偉説,這次對黑土耕地的全面“體檢”,還可以有效摸清耕地質量現狀,逐步建立耕地質量數據庫。

  水土流失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侵蝕溝則是水土流失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形式,會造成黑土層逐年變薄,土壤有機質流失、耕地支離破碎。

  不久前,記者在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戰鬥村的侵蝕溝治理現場看到,幾名工人正沿着侵蝕溝溝底將兩指粗的柳條縱向排開,每隔兩三米又用柳條橫向壓住,並打下木樁固定,形成柳編。

  10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戰鬥村侵蝕溝治理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我們採用連續式柳編跌水模式,雨水在編織好的柳條上流淌,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拜泉縣水務局副局長張春山説,柳條在侵蝕溝裏生長形成灌木叢,將進一步起到攔截水土的作用。

  據統計,2021年以來,黑龍江省共落實國家、省級、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資金28億元,治理侵蝕溝1.08萬條。

  為保護利用好黑土地,今年黑龍江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的責任分工體系,確保黑土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

  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方檯區太保鎮一處農田旁的荒坡,鎮級田長、太保鎮黨委書記秦鐵軍站在一棵榛子樹旁,撥開土地上覆蓋的緻密的草層,“在荒坡上種草、植樹,不僅榛子樹長高了,草層也變得越來越密實,有效減緩了水土流失。”

  中國通過立法方式,為保護利用黑土地提供法治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分別&&了保護黑土地地方法規。

  “世界四大黑土區,中國是唯一在國家層面專門立法保護黑土地的國家。”劉傑説。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主席韓貴清&&,中國一系列黑土地保護措施,為全球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中國方案”,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東北糧食産能,讓14億多人的“中國飯碗”端得更牢,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馬俊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6009112918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