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7/ 09 11:13:18
來源:新華社

全球連線 | 跨越四百年的傳承 明將陳璘架起中韓友誼“連心橋”

字體:

  新華社廣州7月9日電 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中國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應朝鮮國王請求出兵援助,明將陳璘率兵在露梁海戰中大敗倭寇,立下赫赫戰功。陳璘的功績在中韓兩國人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今天他還有後人生活在韓國。

  陳璘最後落籍東安,也就是現今的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這裡保留着大量關於陳璘的遺跡和故事,生活着3000余名陳璘後裔。

  雲安區先後建成陳璘史跡館、露梁海戰展示館等,龍崖陳公祠和陳璘軍營遺址成為第八批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璘傳説”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級非遺名錄。

  位於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的陳璘軍營遺址。新華社記者李軍攝

  陳璘不僅是廣東省雲浮市的一張名片,也成了中韓民間交流的重要紐帶。在韓國,作戰烽火&、“左水營大捷”碑等與陳璘相關的古跡陸續被發掘出來,露梁海戰公園、皇朝別廟等相繼建成,傳承着陳璘的事跡。

  如今,中韓兩國的陳璘後裔始終保持着密切交流。自2004年起,韓國官方和民間團體到雲浮市交流20余次。“韓國關於陳璘的文史資料不是很齊全。為了更好地在韓國推廣陳璘文化,韓國的陳璘後裔們每次來都會從中國帶一些資料回去。”陳璘文化研究協會顧問馮家廣説。

  位於韓國海南郡的皇朝別廟。新華社記者王益亮攝

  新冠疫情前,兩國後裔每年都會進行互訪,主題也從陳璘文化逐漸擴大到體育、經貿等多層次交流。

  “第一次見到他們,像是看到了自己的親兄弟。”陳璘在中國雲浮的第十四世孫陳月繼對首次到訪韓國的情形仍然印象深刻,他在當地受到了韓國宗親的熱情接待,並結識了不少感情深厚的好友。

  “他們帶着青少年過來雲浮打乒乓球、表演傳統歌舞、參觀石材市場,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近。”陳月繼説。

  新冠疫情期間,由陳氏韓國宗親會協助採購的3萬多只防疫口罩,漂洋過海抵達雲浮。每年的互訪因疫情中斷,但情誼並未降溫,兩國的陳璘後裔把交流轉到了線上。“兄弟,注意防護。”“兄弟,保重好身體,我們疫情過後見。”陳月繼的手機裏收到不少陳璘在韓第十四世孫陳賢模的短消息。儘管語言不通,但兩人依靠微信的翻譯功能保持着&&。

  “對我個人而言,能夠成為陳璘後裔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事情。我希望不僅僅是我們韓中兩國陳氏後裔親族之間能更多地往來,也希望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更加活躍。”67歲的陳氏韓國宗親會監事陳炅憲説道。

  陳璘在中韓兩國後裔聯合編纂的陳氏族譜。新華社記者王益亮攝

  如今在中國雲浮,一些中韓合作的項目正在開展。在陳璘後裔聚居的韓國海南郡,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文,並向周邊地區推廣中文。因一段歷史和共同血脈而聯結在一起的陳璘後裔們,將這種友好情誼傳遞給兩國更多民眾,架起了中韓友誼“連心橋”。

  “今年是中韓建交三十周年。陳璘將軍400多年前作為中國的將領幫助朝鮮王朝抗擊日本侵略者,留下了許多感人故事。我們紀念他,也就是為了把中韓友好的傳統挖掘出來。”中國駐光州總領事張承剛對記者説。(記者:楊淑馨、陸睿、李軍、張藝騰、王益亮、田明;剪輯:李軍;編輯:馬曉燕、沈浩洋)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何媛 張若晨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1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