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專家:二戰後的美國史,也是一部戰爭史
新華社記者孫楠、朱超
從直接發動戰爭到支持代理人戰爭,從煽動他國內戰到製造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二戰後世界上主要戰爭或武裝衝突中總是不乏美國的身影。
對此,相關國際問題專家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細數二戰後美國發動的戰爭和挑起的衝突,不難發現,二戰後的美國史,也是一部戰爭史。
據不完全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的248次武裝衝突中,美國發起了201場。2021年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美國及其盟國在他國共投下32.6萬枚炸彈和導彈,相當於平均每天投下40多枚炸彈和導彈。此外,美國還以支持代理人戰爭、煽動他國內戰、提供武器彈藥等直接或間接方式頻頻干涉他國內政。
美國為何如此嗜戰?背後有何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根源?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從政治角度來看,美國有着“定居主義”政治基因,把被美國“領導”或影響的其他國家、地區當作“他者”,改造“他者”成為美國的目標。“深受這種政治基因影響,美國認為發動戰爭或挑起爭端可以強化其對‘他者’的改造與控制,也有利於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刁大明説,經濟層面上,不斷發動戰爭或挑動衝突令美國軍方、軍火商及政客捆綁形成的“軍工複合體”賺得盆滿缽滿;歷史文化層面上,美國在早期擴張殖民地,進行西進運動等歷程中形成並積累了通過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和歷史傳統,這是美國的文化底色之一。
“美國的自我定位是‘全球霸權國家’。在這種定位的引導下,積極的干涉主義成為美國制定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精英們的主流觀點。”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中心副研究員邵育群指出,美國的戰爭行為在國際國內都未受到有效遏制和約束,這更加助長了美國霸權霸道霸凌行徑。
發動戰爭或干涉別國內政時,美國慣用藉口是“反恐”“保護人權”“維護民主”,但美國究竟是所謂的“世界警察”,還是“全球暴力幫主”?究竟是“自由民主人權衛道士”還是“人道主義危機製造者”?
數據顯示,“後9·11時代”美國發動戰爭造成的軍民死亡總數高達92.9萬人,至少3800萬民眾流離失所,而且這只是非常保守的估計。此外,美國還在全球培植大量反政府武裝,這些反政府武裝不少後來發展成為恐怖組織。
“美國的戰爭行為造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刁大明説,美國為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剝奪了地區國家數千萬民眾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刁大明&&,美國發動戰爭或挑動分裂還踐踏、破壞了國際秩序,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理應承擔起相應責任義務,但是美國所作所為卻與之背道而馳,這給全球安全治理帶來很大隱患。”
專家還指出,美國的戰爭行為不僅給地區國家帶來嚴重危害,同時也在自我反噬。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美國每年有超過6000名退伍軍人自殺;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投入約2.26萬億美元,背負着巨大經濟壓力;“拱火”俄烏衝突導致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美國國內通脹維持高位……
事實上,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行徑及其釀成的嚴重後果早就引發包含美國民眾在內的世界各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各地反戰游行此起彼伏。
“美國種種行徑顯然不符合各國民眾對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迎來更加和平安全世界的期望。”邵育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