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堪培拉5月15日電(記者白旭 岳東興)在澳大利亞知名流行病學專家麥克·圖爾教授位於墨爾本的辦公室裏,珍藏着幾個從中國西藏帶回來的精美刺繡門簾。它們是西藏傳統的手工藝品。
作為澳大利亞伯內特醫學研究院的副首席研究員,圖爾曾在西藏幫助改善當地衞生醫療設施並培訓專業人員。“那裏(這些年)的變化非常大。”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專訪時説。
過去20多年裏,圖爾去過西藏20多次。他在西藏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與澳大利亞紅十字會合作的日喀則初級衞生保健和供水項目,始於1997年底,歷時4年。
他告訴記者,伯內特醫學研究院當時負責項目的技術支持,工作內容是同日喀則衞生部門合作,在鄉鎮建立衞生中心和村衞生站,改善醫院條件和對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他回憶説,在基層調研時,發現一些村民常常腰痛,這是由於人們經常彎腰提重物造成的,比如提水桶,最多時水桶內甚至要盛放40升的水。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被稱為背部水龍頭架的設施,村民們取水時不用彎腰。“他們可以把水桶放在架子上,打開水龍頭,接完水轉過身就可以把桶背在身上了。”圖爾解釋説。
圖爾及其所在機構在西藏幫助當地人設計的打水裝置,有助於改善當地人因為長期彎腰引發的腰疼。(受訪者供圖)
圖爾在西藏參與的另一個項目是培訓助産士,助産士可以上門為孕婦提供專業護理,並説服産婦改變在家生孩子的傳統觀念,去醫院分娩。在老教授眼中,當地醫務人員工作非常努力,中國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也為西藏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他記得,上海市曾經幫助日喀則升級改造醫院。“那些年裏,當地醫療設施有了很大的進步。”他説。
圖爾説,隨着當地醫療水平的提高,當地人對醫療機構越來越有信心。當地衞生部門在按照國家指導方針開展工作的同時,也制定了符合當地特殊情況的規劃。“你可以從現在很低的嬰幼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統計數據中看到這一點。”他説。
這是西藏拉薩老城區措美林路段行駛中的新能源公交車、私家車等(2018年2月12日攝)。新華社發(央梅朵攝)
圖爾説,他在西藏度過的日子非常愉快,“西藏獨特的文化很吸引我,我們參觀了很多美麗的寺院”。從他首次到中國的1979年起,多年來除醫療水平的提升外,他也看到西藏其他方面的很多變化。拉薩建起了高樓,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私家車日益普及,人們穿着更加時尚。
回顧這些年的經歷,圖爾説,澳中兩國學術機構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關係,合作富有成效。在他看來,未來澳中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比如對於肝炎、肺結核、糖尿病和癌症的治療等”。(剪輯:淡然;編輯:聶雲、倪紅梅、謝琳、楊威、周良、程大雨、唐志強、馬驍)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