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10/ 15 17:29:25
來源:新華網

在昆明,為地球家園鐫刻絢麗的中國印記

字體:

  新華社昆明10月15日電 題:在昆明,為地球家園鐫刻絢麗的中國印記

  新華社記者

  七彩雲南,山川絢麗,草木搖曳,萬物生長。

  這是10月13日拍攝的雲南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15日下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閉幕。5天時間裏,全球5000余位代表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取得豐碩成果。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呼吁國際社會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這是10月12日拍攝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新聞中心內景。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全球會議,是一場裏程碑式的大會。“昆明時刻”令世界銘記,因為生態環境攸關地球萬物生靈的命運,生態文明攸關人類文明未來。

  如何完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高品質發展?身處人類發展十字路口,世界呼喚回應時代之問的答案,期待照亮文明未來的思想之光。

  昆明大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藍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邁向人類高品質發展的文明進程中鐫刻下絢麗的中國印記。

  為共建地球家園尋找最大公約數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開宗明義,指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

  聯合國202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警示,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前所未有,人類“正處在十字路口”。

  “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出呼吁,並向世界發出了“春城之約”。

  12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同各國領導人“雲端聚首”,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類要共建怎樣的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願景,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明確方向和路徑,為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尋找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讚賞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的領導作用,以及為推動相關領域多邊合作所做的努力。

  這是10月13日拍攝的雲南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感謝”,是與會代表發言的高頻詞。多國領導人和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在講話中感謝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感謝中國召集和舉辦昆明大會並推動相關議題的努力。

  “行動”,是與會代表強調的關鍵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説,昆明大會是人類與自然“停戰”契機,與會各方應“大膽行動,展現雄心”。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要實現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採取實際行動最為重要,這也是與會代表們的共識。

  “合作”,是國際社會應對共同挑戰的堅定選擇。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任何國家單打獨鬥都難以實現目標。法國總統馬克龍説,“我們這一代必須推動形成合力,形成以自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堅持保護和修復生態係統”。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説,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上,所有國家都應負起責任,參與其中。

  10月1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在雲南昆明舉行。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為了共同的地球家園,各國必須團結一心,完善全球治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向國際社會發出守護地球家園的中國倡議,提供完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呼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呼吁國際社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國之聲激蕩世界,展現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責任擔當。

  為人類高品質發展描繪美麗藍圖

  它是一滴水,一粒種子,也是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COP15會標裏藏著一個“微縮地球”:熊貓、孔雀、梅花、浪花等元素圍繞著一個小女孩,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蘊含希望與生機。會標寄托國際社會的期待:昆明大會成果將潤澤萬物生靈,惠及子孫後代。

  13日,大會通過“昆明宣言”,承諾確保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

  昆明之約,始于巴西裏約熱內盧。1992年6月,一場“討論地球未來命運”的會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彼時,工業文明弊病日顯。國際社會認識到,破壞自然生態係統無異于破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土壤,必將制約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裏約大會通過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播下三顆種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奠定思想和行動基石。

  從裏約到昆明,人類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不斷延伸。國際社會日益認識到,地球生態係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需要整體思維,綜合施策,協同增效。

  從裏約到昆明,中國走出一條協同推進高水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之路,為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和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雪山精靈”滇金絲猴種群數量不斷上升,東北虎在中俄邊境自由跨境“串門”,雲南野生象群的奇幻之旅溫暖人心,藏羚羊産仔結束後的“返鄉大潮”引發全球圍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是2017年2月23日在肯尼亞沃伊地區拍攝的蒙內鐵路察沃河特大橋。蒙內鐵路從設計階段就把“綠色環保”作為定橋開道、築路建基的前提和指導原則。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從長頸鹿“昂首通過”中非共建的肯尼亞蒙內鐵路,到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幫助智利保護瀕危的達爾文狐,中國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從防沙治沙經驗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到菌草技術傳播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幸福草”“致富草”,中國的生態治理經驗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動力。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和各國共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也充滿希望的時代。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要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昆明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四點倡議,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係等一係列新舉措,與世界分享中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考和新舉措。

  10月1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在雲南昆明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弗尼大學生物學教授傑伊·瓊斯説,他完全讚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的倡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開辟出人類未來發展的新道路。

  肯尼亞國際關係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説,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信心和動力,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和環境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

  為人類文明發展探索新形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到實踐”,是本次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主題之一。與會嘉賓分享案例、熱烈討論。

  大會通過的“昆明宣言”呼應了“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題。中國的“綠色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這是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新聞中心拍攝的大會會標。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質樸表達和實踐結晶,吹響人類邁向生態文明時代的號角。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主席深刻闡釋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的生態危機。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相繼發生多起震驚世界的環境公害事件,引發人們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這是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新聞中心拍攝的海報。新華社記者 王南 攝

  “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

  習近平主席的這些論斷,揭示生態文明是更高人類文明形態和更好人類發展之路的真諦,凸顯中國生態文明思想在推動人類文明轉型進程中的重要價值和時代意義。

  “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不斷充實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之樹。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生態文明建設”載入黨章、寫入憲法。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國目標和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倡議,提出中國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社會正在進行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綠色變革,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認可。“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主任德欽次仁説,中國已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融入國家發展政策中。這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可以作為指導全球戰略方向的典范。

  2018年6月12日,在斐濟楠迪,中國專家和當地雇員檢查菌菇生長情況。中國援助的菌草技術示范中心項目于2014年引入斐濟。新華社記者 張永興 攝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方向,為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貢獻中國智慧,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

  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説,謀發展,需要長遠地考慮全體人民的未來與福祉,而非一時之利,“而這正是習近平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從太陽係外看地球,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這粒塵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山川無言,草木有情。萬物生靈,共生共榮。我們將共同塑造這顆星球的樣貌,共同書寫地球文明的未來。

  從昆明出發,中國將與世界攜手前行,共建萬物和諧的地球家園,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創人類文明新未來,為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執筆記者:韓梁、林小春;參與記者:張家偉、劉萬利、劉陽、眭黎曦)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60112796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