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帶領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下簡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團隊赴青海攻堅包蟲病防治的第10個年頭,30余次奔赴青海,醫療幫扶地區涉及果洛州、玉樹州、黃南州、海南州、海西州等包蟲病流行高海拔地區,累計篩查18000餘人次,開展包蟲病手術1200余&,其中複雜包蟲病手術600余&,科普宣講860余次……不負汗水綻芳華,董家鴻帶領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打出了支援青海攻堅包蟲病的“清-青”醫療幫扶模式。今年7月29日至8月2日,董家鴻帶隊又出發了。
AI賦能 包蟲病清滅行動進入3.0時代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海省包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包蟲病患病率為0.12%,處於歷史最低水平,90%的包蟲病患者得到了適宜治療,西寧、海西、海東、黃南等州市實現了動態清零。2023年9月1日,《青海省包蟲病防治條例》正式頒佈施行,青海省包蟲病防治工作正式進入法治化軌道。
2019年8月20日,在國家衛健委指導下,中國醫師協會成立了《健康中國醫師行動》——包蟲病清滅行動工作委員會,集結了國內卓越醫療資源,組團式援助包蟲病清滅計劃,在包蟲病篩查與手術治療、基層醫療能力提升與醫師培訓、健康宣教等方面助力疫區包蟲病防治,取得了政府和民眾認可的工作成績。
此次AI技術賦能,正式開啟了包蟲病清滅3.0時代——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打造覆蓋"終末宿主管理-早期篩查-精準診斷-規範治療-康復隨訪"的全流程AI賦能體系。具體舉措如在犬只(包蟲病主要終末宿主)防控端,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驅蟲管理;在人群防控端,運用超聲影像AI輔助診斷技術,讓偏遠地區的牧民在家門口享受精準篩查。在外科治療方面,AI技術應用可望突破複雜病例的臨床決策、手術設計及手術導航等技術難題。
董家鴻&&,AI賦能在高原上點燃了健康生命保衛戰的新引擎,“政府主導、科技賦能、社會協同”的清滅包蟲病新浪潮將在這片高原土地上奔涌,終將迎來一個沒有包蟲病的國家文明生態高地的嶄新時代。
政府主導 院士領銜 匯聚多方力量
包蟲病作為嚴重威脅我國西部地區農牧民健康的人畜共患病,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列為重大民生工程和健康青海建設的重要任務,舉全省之力開展綜合防治攻堅,建立了覆蓋省、市州、縣、鄉、村五級防治網絡,實現39個流行縣人群查病全覆蓋、符合手術指徵且自願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動態清零”、所有包蟲病患者均給予免費藥物治療,人群患病率逐年下降,新發病例持續減少。“我們積極爭取與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國內頂尖醫療機構深度合作,開創‘醫療+科技+公益’的包蟲病綜合防治新模式。”青海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祝增紅説。
2016年8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成立了“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包蟲病研究中心”,借助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整合優勢資源,構建從科研到臨床,覆蓋流行病學、疾病預防、早期篩查、藥物與外科治療的全鏈條包蟲病精準防治體系。
專家資源下沉是整個體系運轉的“火車頭”。2019年11月,在國家衛健委指導和中國醫師協會支持下,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發起,聯合43家醫院於北京成立中國包蟲病防控聯盟,形成了一支向包蟲病亮劍的醫療中堅力量。同時,社會公益組織、志願者隊伍、愛心企業等紛紛加入到包蟲病的攻堅隊伍中。
圖為2025年8月1日,深圳包蟲病防治公益組織成立,成為國內首個專項針對包蟲病防治的社會愛心資源援助&&。
圖為多家愛心企業捐贈 AI診斷模型、超聲設備
圖為“清青同心”包蟲病志願服務隊成立,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社會服務部統籌管理,召集包蟲病患者(康復者)及社會公眾組成,在當地開展公益服務
醫療隊再上果洛 開啟“拉練式”義診手術
7月30日,董家鴻帶隊,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樊海寧、哈爾濱醫科大學三院院長邰升、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倩、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張雷達等23人組成的醫療專家團隊,抵達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果洛”)開展醫療幫扶工作。從當天下午持續到第二天凌晨5點,醫療隊“拉練式”地完成了16&包蟲病複雜疑難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