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關節外科主任田華教授團隊在手術機器人系統輔助下,使用3D打印生物型假體,為一例膝關節置換術後無菌性松動患者進行了膝關節置換翻修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術後5天即順利出院。據檢索,該術式尚屬世界首例,也是國産手術機器人進行關節置換翻修術的首次臨床應用。
患者是一位73歲的女性,6年前因膝骨關節炎於當地醫院行左膝關節置換術,之後因左膝關節疼痛1年余,輾轉就診於西安、北京等地多所醫院,後慕名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經該院多學科會診(MDT),患者被診斷為膝關節置換術後無菌性松動。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估計,60歲以上人群的症狀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50%,其中80%的患者合併關節活動能力障礙,因此骨關節疾病也被認為是影響中老年人關節活動能力和降低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田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終末期骨關節疾病最為有效的手段,術後臨床療效肯定,患者滿意度高,手術數量逐年增長。
隨着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數量的不斷增加,全膝關節置換翻修術的數量亦隨之增長。《風濕病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曾指出,預計到2030年,美國每年將有192萬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其中有超20萬例全膝關節置換翻修術,佔比約10%,比2014年增加了182%。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工關節置換術起步較晚,其中全膝關節置換術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晚期,但起步之後的發展速度較快。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年全膝關節置換術(不含單髁關節置換術)的總數量已超過48萬例,且年手術量在2011至2020年期間增長了9倍。
特別是自2021年《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以來,人工關節假體等高值耗材價格明顯降低,更多患者的人工膝關節置換需求被進一步滿足。與之伴隨,因為無菌性松動、假體周圍感染等原因,全膝關節置換翻修術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國內的研究數據顯示,膝關節置換翻修術佔比10%左右,達到了5萬例以上。
膝關節置換翻修術被認為是關節外科最複雜的手術之一。臨床使用常規的翻修假體均是骨水泥固定型的,存在花費昂貴、操作時間長、手術難度大、延長桿疼痛率高等弊端。
基於上述臨床困境,田華團隊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研發了此次手術使用的3D打印生物型膝關節置換翻修假體系統,其融合了3D打印鈷鉻鉬合金、3D打印鈦合金等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根據患者影像學數據進行了個性化定制,在幹骺端區域有良好的穩定性,且操作簡單,實現了生物型固定(髕骨假體除外),具有良好的骨長入性能和遠期穩定性,減低了延長桿疼痛風險。不僅操作方便,還可以大大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同時,膝關節置換翻修術中存在骨質缺損等問題,缺少必要的解剖標誌作參考,這使得使用傳統器械進行手術存在定位困難、操作複雜、精準度低等缺點,也無法量化展示力線、關節間隙平衡等情況,限制了術後療效的進一步提高。
“手術機器人不僅可以精準截骨和假體安放,同時可以數字量化力線、關節間隙等。但因為金屬偽影、骨缺損以及術中清創後骨缺損的不確定性等問題,用於膝關節置換翻修術的機器人研發難度較大。”田華&&,目前的手術機器人,僅國外品牌有少量科研嘗試,尚未獲批臨床推廣使用。國內研發的機器人,也尚無在膝關節置換翻修術中的應用報道。
據悉,此次手術使用的膝關節機器人係田華團隊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實現了國産化、輕量化、精準化、智能化等優點。術前,團隊在機器人系統三維建模,直觀了解患者的骨質情況,確定了合適的術前計劃。同時,機器人系統支持術者在術前與術中靈活調整規劃方案,使力學對線更為精準,軟組織更為平衡。
術中,機器人系統實現了帶假體和去假體兩種模式下的精準註冊配準,並輔助完成了引導截骨、假體植入、力線對齊、間隙平衡等多個關鍵步驟,保證了手術操作的精準可控,標誌着手術機器人技術在複雜翻修領域實現了關鍵突破。
田華&&,此次手術成功是醫工結合,産學聯動的知識結晶,將膝關節置換翻修術化繁為簡,從依賴“經驗性”,持續向數字化、可視化和智能化不斷邁進,也將惠及更多的膝關節患者,特別是膝關節置換術後需要翻修手術的患者,減低了翻修術後再松動、再翻修風險,讓患者術後獲得更好的臨床恢復效果,能夠更早、更自信地回歸日常生活和工作。(作者:張思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