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行記——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終南山下蔡家坡-鄉行記-新華網

鄉行記——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終南山下蔡家坡

  鄉村離藝術有多遠?

  很多人會説,藝術在畫廊裏,在書本上,在音樂廳裏。好像都跟鄉村關係不大。

  但在有個村,曠野做舞臺、田埂立雕塑、白墻做畫板,村莊裏忙碌的不只是農民,也還有畫家、歌手、戲劇人。

  這裏是陜西省蔡家坡村。這座終南山下的小小村落,如今處處有文藝氣息,日日有新潮展演。全面深化改革十年來,這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本期《鄉行記——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我們共同走進白墻黛瓦的蔡家坡村,在田園農居中發現生活之美。

鄉行記——新時代中國鄉野調查|陜西鄠邑:當藝術點亮鄉村

  秋日麥浪滾滾,現代壁畫圍起的農家小院浮在浪尖,綠樹、池塘、雞鴨點綴些樸素,雕塑、涂鴉、裝置提些亮彩。這樣多元素一體的畫面,被秦嶺攬入懷中,反差不小但毫不違和,吸引來自各地的遊客品味山水與時光。

  這裏是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距西安市區50余公里,地處秦嶺山脈北麓,環山公路東西穿村而過。從偏僻貧窮的山村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2018年以來,蔡家坡村連續舉辦5屆關中忙罷藝術節,文藝賦能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一眼心動,在麥子地裏掏出一個舞臺

  2018年,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武小川初次來到這裏,就迷上了這個村。當恬靜的鄉村生活、純粹的自然之美與抽象的實驗藝術相碰撞,會産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基于這樣的思考,武小川和他的團隊成員嘗試舉辦了一次“接地氣”的藝術節。

  之所以取名“忙罷”,與關中的古老習俗有關——在關中平原,每年麥收結束,農民會走親串友,交流務農經驗。“忙罷”一詞也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忙完了,人們開始慶祝豐收。

 
  他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在這裏布展的場景:“我和學生們租了5畝麥田,把麥子割掉之後留了一塊約20米×10米的空地,在麥子地裏‘掏’出了一個舞臺。”

  小村莊裏,麥子與村民們有著最真切的接觸,深深地扎根在他們心中。在武小川看來,麥香就是這鄉村之中獨有的味道。“人們就喜歡踩在割完麥子後帶麥茬的地裏邊,聞著麥子的香味。”他説,“鄉村的味道其實就是由植物、作物構成的,這個味道在哪兒都沒有。”

  鄉村的夜晚缺少燈光,那一年,他們在麥地裏創作藝術作品,然後把LED屏放進去,受邀而來的秦腔劇團、健美操隊伍、民謠組合依次登場。這裏既是充滿雕像、繪畫的藝術空間,也是村民自制小品的田野小劇場。

  以關中大地為舞臺,以巍巍秦嶺當背景,以浪漫星空作映襯……第一屆忙罷藝術節在這裏誕生,並延續至今。

  “我們把300把椅子搬了過來,村民和邀請來的嘉賓都坐在收割好的麥稈地裏,當夜幕開始降臨,燈光亮起,驚呼聲傳來,我才發現整個麥田被擠得滿滿當當。”5年過去,武小川依然覺得當年做了件“瘋狂的事”。

  融入生活,讓藝術之美激活一方水土

  不論是藝術還是鄉村建設,始終關乎“人”的發展。“村民是鄉村的主體,真正扎根在土地上、能和老百姓産生關係的才能叫做藝術。”武小川説。

  5年裏,藝術之于鄉村的意義愈發深刻,像是喚醒鄉村潛在增長點的一把“秘鑰”,秦嶺深處的許多角落發生了改變。

  “感受力”具象化,成就了一個個藝術作品:既有老鄉熟悉的秦腔,也有先鋒戲劇、交響樂在麥田裏一場接一場地上演;割麥的鐮刀、家常的板凳、剛掰下來的玉米棒子……或被拍成照片,或經歷一番改造之後,變成家門口的風景。

  “文化力量”在鄉村扎根生長:蔡家坡的村民們也從“啥是藝術”的質樸追問,到逐漸接受、主動交流乃至共同參與創作,文藝的氣息深入到鄉村的每一個毛孔之中。“終南劇場20天就建好了”,這個速度讓武小川感到不可思議,“聽説要建劇場,上百個村民自發來幫忙。”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廣大村民的文化生活,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蔡家坡村黨支部書記秦衛東介紹,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大力支援下,鄠邑區盤活閒置資源,與各類藝術機構、研究所拓寬合作,創作主題日趨多元,鄉村新空間無限擴展,既滿足了人們親近鄉土自然的旅遊消費需求,又持續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就業。

  “每到周末,我們這裏的書屋、茶室、農家院就特別熱鬧,有的還需要提前預約。”當地村民向記者描述他最直觀的感受。

  截至目前,蔡家坡村旅遊從業人員達到200余人,年旅遊綜合收入14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21.6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約80萬元。

  引鳳築巢,從一兩棵樹到整片森林

  蔡家坡村雖小,卻已是鄠邑區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面旗幟。當藝術鄉建的模式逐漸鋪開,用“文藝8號公路”相連接的蔡家坡及周邊的栗峪口村、栗元坡村等村落,都以文化助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栗峪口村的村口,一面寫著“讓全村人喝上咖啡”的白墻十分引人注目,遠近聞名的土錘咖啡館到了。

  記者見到宋迺紅時,她正熟練地操作著咖啡機,身前是一杯即將做好的拉花咖啡,身後是畫卷般的秦嶺。

  像宋迺紅這樣的村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嫂子咖啡師”,她們都是當地的農民,平均年齡40歲。原本從沒喝過咖啡的“嫂子”們,如今已經可以熟練分辨哪些咖啡豆有酒香,哪些有花香。“做咖啡,心情好得很!人也越活越年輕。”宋迺紅説。

  咖啡館的主理人王繪婷是來鄉村創業的博士,自2022年10月正式開業以來,她的咖啡館迅速走紅,店裏中西混搭的油潑意大利面、韭菜雞蛋披薩成了“名吃”,不少人從西安等城市過來,只為在山野之間品味悠閒一刻。“土錘,由英文TWO TREE諧音而來。看似是一種自嘲,其實代表了一種自信。”王繪婷説。

  在她的影響下,十余位年輕人陸續從城裏回到村裏,做起了“鄉創客”。廣式早茶店、新式茶飲店等網紅店鋪陸續開業,栗峪口村的名氣也越來越響。目前,栗峪口村每年接待遊客30余萬人,鄉村旅遊産業總收入超過200萬元,帶動全村100余人實現就業。

  鄠邑區委書記李化説,做藝術鄉建是為了讓群眾住得更舒服,過得更幸福。“讓城鄉生活要素充分流動,在鄉村建立更多美學空間,進而培育更多消費新空間,令城鄉互為生活場景,這就需要政府、企業等多方努力。”

  眼下的村子裏,青年創客、藝術村長、鄉村振興顧問們聚集在一起,合作與碰撞還在繼續。“從一棵樹兩棵樹開始扎根在這裏,最後變成了一整片樹林。”來到這裏的人們相信,藝術鄉建的故事將繼續,人們還將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不一樣的精彩。

 

出品人:儲學軍 沈虹冰
監 制:周紅軍 
策 劃:錢彤 
制片人:馬軼群 萬方 段博 孫佳悅 王子暉 丁秀玲
執行策劃:張楨 陳凱茵
記 者:李坤 閆雨昕
編 導:馬嫣然
統籌:張晶瑤 溫雅 楊舟 李纖  史夢
攝 像:高民輝 王智超 趙影超
剪 輯:梁明月
設 計:劉櫟(實習)
包 裝:張治國 鄭鋮 劉佔帥 
終審:劉君
編輯:曹瀅 黃浩 杜蕙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特別鳴謝:西安市委宣傳部
西安市鄠邑區委宣傳部
西安市鄠邑區融媒體中心
關中藝術合作社
返回首頁

掃描至手機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