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雷燁: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25 18:14:54
來源:新華網

戰地記者雷燁: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字體:

 弘揚英烈精神,匯聚復興偉力。近日,由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學思想 頌英烈”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欄目將從參賽選手的作品中挖掘15個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本期由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講解員安陽傑講述戰地記者雷燁的故事。

  2001年9月12日,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一座烈士墓前,一位70多歲的老人手捧鮮花泣不成聲,陪同人員無不為之動容。這看似平常的祭掃卻遲到了近60年,掃墓的老人叫項秀文,他尋找的哥哥叫項俊文,也就是世界百名傑出戰地記者雷燁。

  雷燁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戰士,他用相機當武器,以紙筆做刀槍,為抗戰時期的新聞報道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你一定看到過這樣的照片,《灤河曉渡》《熊熊的篝火》《塞外宿營》《冀東是我們的》,這些已經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珍貴歷史文獻。特別是《日寇燒殺潘家峪》這一組經典作品,留下了日軍犯下滔天罪行無可辯駁的鐵證。

 右圖為抗日戰爭時期的雷燁。左圖為雷燁拍攝的照片——子弟兵戰鬥在喜峰口。新華社發

  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1230名無辜百姓慘遭殺戮,雷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流着淚按下快門,村莊已經成為了人間地獄。斷壁殘垣下是熟悉的鄉親們燒焦的屍體,他在悲憤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聽不見昔日牧羊少年的歌聲和老人的咳嗽,沒有炊煙,也沒有燈光。黃昏裏在潘家峪我們向誰告辭呢?”

  1943年3月雷燁來到晉察冀畫報社駐地曹家莊,他攜帶冀東四年來拍攝的膠卷和照片,全部交給畫報社。社長沙飛看到攝影作品後,如獲至寶,立即決定在晉察冀畫報上刊載和使用,並邀請雷燁留下選定照片和編寫説明。

  不料4月19日深夜,幾百名日軍向曹家莊襲來,當雷燁轉移到南段峪村時,遭遇敵人身負重傷。生死關頭他果斷地選擇掩護警衛員突圍,警衛員執意不肯,雷燁斬釘截鐵地説道,“不要管我,這是命令。”警衛員含淚突圍。當敵人再一次衝上來時,雷燁將珍貴的照相機、自來水筆砸碎,用最後一粒子彈結束了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

  多年來,雷燁靜靜地長眠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墓前從不曾留下親人的腳步和淚水。而在杭州,項秀文一家60多年來一直苦苦尋找哥哥項俊文,但毫無音訊,只是曾經收到過一封署名為“雷雨”的家書。

  找到哥哥是弟弟妹妹們多年的夙願。1986年項秀文和河北代表高永禎一起開會,請他幫忙查找哥哥的下落,線索只是一個雷雨的名字,高永禎當即答應,由於名字不對,又缺乏線索,調查難度極大,這一找就是15年。

  2001年8月戰地記者“雷燁”終於被證實是項俊文。原來哥哥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的英雄事跡一直傳頌在華北大地。“如果你無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真相告訴全世界!” 這是戰地記者永遠的格言,也是雷燁用生命踐行的信仰。英雄不問出處,英雄必有出處,後人不會忘記為祖國犧牲的英雄們,他們的精神將照耀我們繼續前行。

點擊進入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張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