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英烈精神,匯聚復興偉力。近日,由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學思想 頌英烈”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欄目將從參賽選手的作品中挖掘15個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本期由浙江省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講解員曾瀚講述川藏公路上的同濟英雄李樺。
這是中國最險峻的道路——川藏公路,東起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2000多公里,被譽為內地通往西藏的“生命線”,也被稱為“生死線”。1950年4月,11萬築路大軍在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下挺進西藏,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
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需要跨越10多條激流,穿越10多條地質斷裂帶,征服14座海拔超4千米和兩座海拔6千米的大山。在築路過程中,有3000多名戰士長眠於公路沿線,李樺就是其中一員。
1964年7月,剛從上海同濟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畢業的李樺被分配到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任技術員。1961年帕龍山發生強烈地震,川藏線拉月段出現了嚴重的塌方,得知要對拉月塌方進行聯合科學考察,李樺積極報名參加。1967年7月,李樺如願加入到拉月塌方聯合科考隊,歷經10天的艱難跋涉,科考隊終於抵達了拉月考察營地。
在到達的第二天,強忍着身體的極度不適,李樺迅速投入到科考任務中,爬高山、攀懸崖、滑溜索。沒有路,他們自己開;沒有橋,他們自己架;自己伐木搭觀察哨,掄鎬挖試坑,背儀器搞測量。通過綜合分析,科考隊得出拉月塌方還將進一步加劇,塌方範圍還會進一步擴大的結論,而要徹底根除這一災害,就必須尋找川藏公路改線的方案。
1967年8月25日塌方繼續擴大,解放軍某部的90輛軍車和一輛客車受阻無法通行。隔天塌方更加頻繁,有一次竟持續長達24分鐘。8月28日,也就是李樺犧牲的前一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要加油工作,早日征服大自然的災害,讓川藏公路暢通無阻。為了爭取時間,科考隊決定加快進度,組織更多人力到東久河南岸考察。面對山上經常飛落下的巨石,他們面不改色心不跳,始終堅守工作崗位,開挖取樣試坑。
8月29日這天,坍方幾乎沒有停過,正當李樺在險區中心專心挖試坑時,川藏公路爆發了通車以來的特大山崩。頃刻間,地動山搖,灰柱沖天,帕龍山半側2000余萬方山體鋪天蓋地般崩塌下來,巨石攜卷着參天古木向河對岸的大山猛撲過去,淹沒了哨所和石坑,壓斷了公路,攔截了河流。
當時進入險區中心考察的21名隊員中,僅一名解放軍戰士意外脫險,其餘人均與李樺一起被掩埋在了巨石底下。塌方變成了山崩,李樺等9位科技工作者就這樣犧牲於川藏公路“八二九”“拉月大塌方”中。
他們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護衛了川藏大動脈的暢通與安全,始終踐行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李樺等9名在拉月科考中殉難的科技工作者被批准為革命烈士。1968年,李樺被追認為中共黨員,烈士遺孤李瑋則由交通部撫養。同年10月,在溫州地區軍管會和有關部門大力協助下,拉月大坍方現場的幾塊石頭被安葬在溫州翠微山烈士陵園,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