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英烈精神,匯聚復興偉力。近日,由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學思想 頌英烈”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欄目將從參賽選手的作品中挖掘15個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本期由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講解員翁怡講述南粵先賢楊匏安的廉潔故事。
“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是他犧牲之前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句話。他叫楊匏安,是首屆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也是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一生清風傲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被捕時,國民黨從他身上搜出的一張五元票、兩張二元票和一副眼鏡,是他的全部財産。任職中央監委副主席、委員期間,楊匏安廉潔奉公,以身作則,絕不徇私濫任。省港大罷工期間,楊匏安管理大量錢財,卻從未發生挪用貪佔行為。
這是楊匏安像(資料照片)。
1928年冬天,根據黨組織安排,楊匏安帶着家人來到上海,擔任黨中央機關刊物《紅旗》的主編,他白天專注編輯校對工作,夜晚從事革命理論研究。他耗時3個月編譯成的《西洋史要》,是我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寫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該著作在上海一經問世,讀者眾多,一版再版。他獲得的稿費本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卻被他交給了黨組織作為革命活動的經費,家裏就只能靠妻子沒日沒夜的踩縫紉機,替人做衣服來貼補。
從此那&破舊的縫紉機、成為了這一家人賴以謀生的工具,長期艱苦的革命工作使楊匏安患上了嚴重的肺病,妻子累垮了身體,甚至有兩個孩子因沒錢治病而不幸夭折。組織上得知這一情況幾次想要將稿費送還,卻被楊匏安嚴詞拒絕,“我家裏還能過,就算再窮再危險,也一定要將革命進行到底。”
2019年4月30日,楊匏安後人和參觀者在楊匏安舊居陳列館聽講解。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楊匏安被捕。在獄中,他幾次拒絕蔣介石的游説,但求一死,最終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年僅35歲。楊匏安在給家人的訣別信中囑託道,“近日有南京方面的人來勸我,我不為所動,家中人千萬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錢和物,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
不可賣去的是楊匏安用生命和鮮血留下的精神遺産,是對黨忠誠,革命到底的堅定決心,更是廉潔奉公,公忠不忘的使命擔當。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續寫新時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