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後衛——紅十八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21 18:27:15
來源:新華網

鐵血後衛——紅十八師

字體:

  弘揚英烈精神,匯聚復興偉力。近日,由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學思想 頌英烈”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欄目將從參賽選手的作品中挖掘15個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本期由湖北省咸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講解員白青瑩講述鐵血後衛——紅十八師的故事。

  1934年,中央紅軍第5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決定戰略轉移突圍長征。8月7日,紅六軍團按中央要求開始西征,為中央紅軍長征探路,後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貴州印江木黃會師。兩軍會師如虎添翼,不僅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還吸引牽制了20多萬國民黨軍,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並會師陜北。

 10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後出發地——龍山縣茨岩塘鎮,茨岩小學老師向學生講述紅十八師掩護主力紅軍長征的故事,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彭舟 陳冬立 攝影報道

  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按中央要求進行長征,北上抗日。而此時,蔣介石調集了130個團及保安團共30萬人對長江以南唯一一塊根據地湘鄂川黔進行圍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等領導研究決定,由紅十八師暫留根據地迷惑牽制敵人,以掩護主力部隊突圍長征。為完成任務,紅十八師打桑植,襲永順,擾鶴峰、來鳳,入宣恩、咸豐,歷時52天,行程5000餘里,與強敵進行了20多場惡戰。其中,在罾溝的戰鬥是紅軍在湖北境內的最後一次戰鬥,也是紅軍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最後一站。

  1936年1月1日凌晨,紅十八師冒着嚴寒,趁着夜色朦朧來到了罾溝渡口,河面很寬,河水寒冷刺骨,不見渡船。為了安全,師部決定分三批涉水渡河。起初,對岸沒有什麼動靜,前衛部隊順利過河。破曉時分,待師長張正坤率師部及電台人員渡河時,突然,子彈從對岸山間倒射而來,原來國民黨的一個團早已設下佈防,他們設置哨卡口,扣留渡船,企圖將紅十八師全殲於此。

  肅殺冬日,萬物凋零,沒有草木的遮擋和掩護,光禿禿的河灘好似一塊槍靶,還在河中的紅軍戰士此刻正赤裸裸地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戰士們的身軀一個個接連倒下,頃刻間鮮血染紅了河水,危難時刻只能拼死向前,才有一線生機。師長張正坤帶隊向前衝,待抵達對岸後便迅速組織火力還擊。

  這是張正坤烈士像(資料照片)。

  為擺脫追擊,紅十八師一路急行,欲搶佔對面山頭,此時敵人碉堡無數火舌接踵而至,前方受阻。師長張正坤率電台及通訊人員順着荊棘叢生,高達300多米的坡底滑去,沿河而下,至平壩營沙子壩入川成功突圍。

  1月6日紅十八師與主力成功匯合,紅六軍團政委王震代表軍團領導步出十里之外,親自迎接了這支歷經艱險的英雄之師。紅十八師在掩護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征的這52天,幾位團長先後犧牲,全師從出發前的3000多人戰鬥至最後僅剩600餘人,2000多名戰士倒在了衝鋒的路上。這2000多名戰士雖然沒能再踏上長征的路,但他們的精神早已匯入革命的洪流之中。

點擊進入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吳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