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觀千垣萬宿 探寰宇蒼穹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觀千垣萬宿 探寰宇蒼穹
2022-01-12 09:56:25 來源: 新華社 提示:全文字,閱讀需要分鐘
關注學習進行時
微博
Qzone

  古往今來,人類對於浩瀚宇宙的追問和探索,從未停止。

  在貴州南部平塘縣境內的群山中,隱藏着一片神秘的大窩凼洼地。作為現今人類了解和認識宇宙的窗口和先鋒,“中國天眼”就建在這裡。

  為這觀天巨目,是誰,在默默奮鬥,實現了前沿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突破?又是誰,以生命之力打開“天之眼”,自己卻又化作星辰、匆匆而去?

  步天歌觀千垣萬宿,舉天眼探寰宇蒼穹。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將與您一同走近“中國天眼”,求索未知的奧秘。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就曾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奮而求索。古往今來,人類對於浩瀚宇宙的追問和探索,從未停止。而射電望遠鏡,就是科學家們用來觀測宇宙、叩問未知的“利器”。

  二十多年前,中國的射電望遠鏡口徑最大的只有25米,而美國的有350米。口徑大小直接決定眼力所及。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當時,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挑起重擔。

  1994年初春,年近五旬的南仁東拿出一篇約1.7萬字的建議書。幾乎每個字都是他徹夜不眠、嘔心瀝血推敲而來。從此,南仁東踏上了長達12年的選址征程。

  FAST的理想建造地,對地形、地質、水文等都有着極高要求。南仁東和團隊帶着300多幅衛星遙感圖,在391個備選洼地裏,選中了條件最為適宜的大窩凼。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復FAST工程正式立項;2011年3月,FAST動工興建。

  每當有新的支撐塔建成時,南仁東都會趕去“第一爬”,檢查工程效果——而那也是他給自己的唯一“特權”。2016年9月25號,FAST工程如期完工。南仁東讓中國睜開了“天眼”,自己卻永遠閉上了雙眼。2017年9月15日,他因肺癌病情惡化,不幸離世。這位“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用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時光,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中國高度。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2021年2月,科學家將“中國天眼”第一次收到的脈衝星信號,發射到這顆小行星。從此,浩瀚宇宙中,永遠有了南仁東的名字。

  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為FAST調試的,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年輕人。從2016年9月到2020年1月,他們只用了國外同行一半的時間,就完成了FAST的調試任務。

  “天眼”的總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它的探測範圍可以達到河外星系,甚至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它的靈敏度,達到當時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2.5倍以上。截至目前,FAST共發現約500顆脈衝星,成為自其運行以來世界上發現脈衝星效率最高的設備。

  作為人類叩問宇宙亙古之謎的明眸,“天眼”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2021年3月31日0時起,“天眼”向全球天文學家發出邀請函,將觀察宇宙的視野,分享給全世界,盡顯大國風範。

  回首過去,一代代科學家前赴後繼,身體力行地用國之重器點燃民族自豪感。展望未來,我國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肩負起歷史重任,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監製: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李自良

  製片人:樊華、張平鋒、王麗

  統籌:韓珅、王志斌

  編導:彭卓、曹彥語

  記者:吳斯洋、楊焱彬、崔曉強

  包裝:夏勇

  海報:劉萌萌(實習)

 

  部分素材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 楊慧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2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