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入校,“亡羊補牢”也好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202/c6b6e06271a342eb8f394d6992655ce6.mp3

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入校,“亡羊補牢”也好

2021-02-02 17:20:49

    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有些人對此持不同看法,但大多數人都深表認同,有家長甚至覺得教育部措辭應該用“禁止”而非“原則上不得”。面對魚龍混雜的移動互聯網世界,很多生活已被手機綁架的成年人,都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成了“手機控”。

    其實,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並不算新規。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發布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就已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産品帶入課堂。”教育部重申這一規定,恰恰説明要徹底改變中小學生在校園過度使用手機的局面並非易事。

    事實上,已有不少國家明確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攜帶手機進校園。比如,法國自2018年9月秋季學期起,禁止3至15歲的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澳大利亞不少公立小學實施手機禁令,以減少網絡欺淩和學生不必要的分心。盡管我國還未對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問題立法,但這些年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都有相關討論。

    雖然有一種意見認為,手機已成為很多家庭的“電子保姆”,深度嵌入孩子的娛樂、學習等方方面面,他們已很難適應沒有手機的生活了。但冷靜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些成年人將自己深陷其中的“資訊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來説,與同學、家人、師長、大自然和真實社會生活面對面的溝通,才是最好的成長;閱讀人類文明精華的書籍,才是最好的養分。手機,對青少年學生而言並非“剛需”。

    相反,放任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帶來的惡果不勝枚舉。比如,偷玩遊戲、刷手機消遣,分散專注力;再比如,網絡資訊魚龍混雜,孩子又缺少辨別能力,很容易被帶偏;而在此前一些案例中,很多嚴重近視、睡眠障礙和身患抑鬱症的青少年學生,都有沉迷手機不可自拔的痛史……

    手機當然不是洪水猛獸,使用手機也不會必然導致上述問題。但是,手機是一個工具,到底是掌握它還是被他奴役,對使用手機的人是巨大考驗。對青少年學生來説,手機的潛在危害是現實的。我們不能等出現了嚴重問題,再後悔當初沒有鎖住“潘多拉魔盒”,那樣的試錯成本未免過于高昂。

    要確保校園生活不被手機支配,也要努力戒除教學中的“手機依賴症”。或許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教育部也明確規定,學校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這樣的配套要求是必要的,畢竟,不能一邊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一邊又讓手機成教學和完成作業的工具。

    當然,我們也不能指望“一禁就靈”。最管用的約束,是來自內心的認可。對于家長來説,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否則,恐怕會出現“校內不用,校外瘋狂用”的問題,甚至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為用手機絞盡腦汁,又帶來新的問題,造成的傷害或許更大。(主播|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