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調隱去“非必要細節”更科學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125/430691085d614b9bba8a745b89ae6b12.mp3

​流調隱去“非必要細節”更科學

2021-01-25 16:47:21

    公布確診患者流調資訊,是疫情通報的常規操作。在以前那種事無巨細的通報模式下,一旦確診就幾乎會成為透明人: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病例A一晚上去了幾家酒吧,病例B正在準備在職考研,病例C曾請假去別的單位面試,病例D下班後兼職送快遞……有些網友還基于不同城市確診者的不同生活軌跡,編排了不少段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北京兩地的疫情通報模式,受到了網友一致讚譽。與其他城市不同,這兩地通報的最新流調報告,隱去了確診者的年齡和性別,只明確通報確診病例涉及的區域和場所,不再具體講這個人是送孩子上輔導班還是跟朋友聚餐……

    流調隱去“非必要細節”,能更好地保護確診者的隱私。絕大多數確診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感染病毒的,他們也是疫情中的受害者,他們的隱私權同樣應該被保護。但在以前,太多“非必要細節”讓確診者輪廓過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確診者姓名、照片、電話、住址等資訊泄露的事件,讓當事人不堪其擾。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確診者的活動軌跡,定位密切接觸者,理清潛在的病毒傳播鏈。但必須強調的是,溯源要鎖定的是病毒,它不應該讓確診者成為被人指指點點的談資。如果對流調中的“非必要資訊”不加處理,會在客觀上讓確診者背負巨大的思想壓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瞞報活動軌跡,給抗疫工作留下隱患。

    單從防疫需要來説,去除“非必要細節”也能滿足防疫需求。在大數據時代,要排查密切接觸者並非難事,有許多種辦法。很多地方的疫情通報都會明確提到,“已對確診者的××名密切接觸者採取醫學觀察措施”,既然已查清楚哪些密切接觸者到過某個場所,如實相告即可,為何非要通報確診者去該場所的目的?

    “只提地點不提人,弱化病例的壓力,尊重人的隱私,這是文明社會該有的基本素養。”“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在被確診之前,她不過是這個人口超2100萬城市中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她的私人生活應當是全權由她做主,不應成為可被他人隨意瀏覽、點評的資訊。”從輿論反饋來看,大家早就希望流調資訊通報更科學、更人性化。

    常態化疫情防控這道考題,考驗社會治理能力。科學、精準地公布流調資訊,不斷優化疫情通報內容,既能體現對人的尊重,又能再度明確抗疫工作的嚴肅性,更見政府公共管理的繡花功夫。目前,還有不少地方的流調資訊通報還不夠科學,希望他們都能參考上海和北京的做法,在保護隱私和疫情防控之間找到平衡點。(主播|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