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多關照數字化門檻外的“銀發族”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1109/ed3ff5eada284752b1c2656ceeca39e9.mp3

劉興亮:多關照數字化門檻外的“銀發族”

2020-11-09 15:59:00

      

       作者: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劉興亮

播音 :新華網甘肅頻道 鄭琬

     今年以來,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在我們的生活中,防患于未然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經常態化,每個人的行蹤都被納入數字化的管控係統之中,一旦某個點出現問題,則牽一發動千鈞,與此點聯絡在復雜的動態生活網絡中的每人平均被納入重點防患對象的范圍。

    這一強有力的舉措,在疫情期間收獲了極大的防控成效。對于多數年輕人乃至部分老年人而言,他們很樂意把諸如“健康碼”之類的應用放在自己的移動終端,以獲取出入各種場所的通行便利。

    但是,那些沒有智能手機,不會觸屏的耄耋老人,不會用健康碼,或者沒有條件用健康碼,怎麼辦?

    最近新聞媒體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開始關注“銀發族”如何跨入數字化社會的問題。

    在某些特定地方特定時期內,不能出示健康碼就不能進入一些場所,不能乘坐一些交通工具。這意味著造成了一些耄耋老人出行上的不便。

    用老人專用手機的老人們,去醫院的次數遠遠多于年輕人。除健康碼外,疫情期間的就診還需要提前在網上預約才能挂號。這就讓一些老人拖著蹣跚的步伐歷盡艱難抵達醫院後,赫然發現自己沒有資格挂號,面對挂號窗口內的工作人員的解釋與耐心指導,他們才意識到自己資訊的閉塞。

    有子女在身邊尚好,若沒有子女陪伴,會有更多的無助感。

    過去有的年輕人不帶現金開車過收費站,停下來,找後邊的司機用微信或支付寶換現金,這叫一個煩惱。而如今,不停車收費的ETC普及率已經非常高。

    但我們不能忽視“銀發族”。他們本是自己,並不刻意追求相反的生活效果,即便如此,也可能將自己的生活帶入種種不便的境地。

    這時候他們應該得到寬容,乃至溫馨備至的關懷和理解。

    雖然我們不是他們,並不能完全體會他們的困惑和苦惱,但是,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孝道,這是對自己長輩的關懷,也是道德建設對普遍規則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