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松山文創園區裏誠品書店雜誌架上的台灣版《讀者》雜誌。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新華社&&4月21日電 題:十五載墨香沁寶島——訪《讀者》雜誌台灣版發行人吳治亞
新華社記者楊曉靜、劉斐
每月拿到最新一期《讀者》雜誌,吳治亞都會馬上帶回家給妻子“鑒賞”,妻子每次都會趕緊看完。
“她看完還要給樓下一位退休老太太送過去,要是晚了老太太就會上樓來敲門。”作為《讀者》雜誌台灣版發行人,吳治亞説起寶島這些“可愛”的讀者時,直言15年的堅守有了一份“使命感”。
2010年8月,《讀者》雜誌獲准在台灣公開發行,成為第一本正式登島的大陸期刊。“一接到那封掛號信,我就迫不及待打開看。結果通過了,0001號!”談及15年前收到雜誌核準公函時的心情,“第一個吃螃蟹”的吳治亞至今難掩激動。
試刊幾個月後,《讀者》雜誌於2011年1月1日在台灣正式發行,當時兩岸媒體紛紛報道。台灣媒體説,《讀者》入&開啟了兩岸出版交流新篇,也實現了島內讀者多年的夙願。此前,台灣讀者要看大陸期刊,只能通過代購郵遞,“一等就是好幾個禮拜”。
入&後,《讀者》雜誌沿用原刊名,將每月兩期的半月刊合為月刊,轉為繁體版,並根據當地語言習慣進行再編輯後印刷發行。後來,在吳治亞的引薦下,《讀者》又在香港順利發行,採用的也是台灣再編輯後的繁體版月刊。
在&&松山文創園區裏誠品書店的期刊區,上百本中外文雜誌讓人眼花繚亂。純白底色搭配療愈風格圖片,《讀者》雜誌4月刊的封面顯得格外“小清新”,加上熱門文章標題《餃子亦是“哪吒”》,不時吸引顧客駐足翻閱。
吳治亞説,除了誠品書店,《讀者》目前在金石堂、何嘉仁等連鎖書店以及博客來等網絡書店都有銷售,“郵局、銀行、診所、餐廳的報刊架上也能看到《讀者》雜誌”。
4月19日拍攝的台灣版《讀者》雜誌。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如今,《讀者》雜誌的讀者早已遍佈寶島。吳治亞説,從十幾歲到九十歲都有這本雜誌的“鐵桿讀者”,島內多所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中小學和地方縣市圖書館成為《讀者》雜誌的穩定訂閱戶,約佔在&總發行量的三成。
前兩天,《讀者》雜誌&&編輯部接到一通電話,告知“不用繼續寄送雜誌”,原因是這位讀者——來電者的母親已經離世。這位女兒為盡孝心給母親訂閱了《讀者》雜誌,而這本雜誌陪伴母親走完了人生的最後階段。
“對老年讀者來説,這本雜誌就像是一位靈魂伴侶。”吳治亞説,在&&舉辦的一次《讀者》雜誌分享會上,有一位坐著輪椅的耄耋老人把《讀者》雜誌稱為“非常好的下酒菜”。
吳治亞説,對青少年讀者而言,《讀者》雜誌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有學校老師將《讀者》雜誌作為輔助教材,用來提升學生的寫作和思維能力。
許同學是《讀者》雜誌的忠實粉絲,上初二時因作文大賽得獎喜獲雜誌免費贈閱一年。讀了一年後愛不釋手,她就讓媽媽訂閱,這一訂就是近十年。《讀者》雜誌陪伴她念完中學、考入台灣大學中文系,如今在海外深造的她還在讀這本雜誌。
“正是這麼多讀者的小故事,讓我們這15年來充滿感動,也增加了我的使命感。”吳治亞説,考慮到自己的年齡,他正在物色一位“真正願意為這本雜誌做點事”的年輕接班人。
為了拉近與台灣讀者的距離,吳治亞還建議《讀者》雜誌總部增加台灣作家的文章比例。張曉風、劉墉、王文華等台灣知名作家的文章都曾登上《讀者》雜誌,同樣深受大陸讀者歡迎。
《讀者》雜誌也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透過關於大陸的各類文章,台灣民眾更加了解真實立體、可愛可親的大陸,也增強了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興趣。
“文章雋永,歷久彌新。”在社交&&上的“讀者雜誌讀書會”,有位網友這樣評價《讀者》雜誌。這個公開小組擁有1.8萬名成員,大家常對這份“心靈讀本”的最新文章發表感想,也談家長裏短,相互慰藉心靈。
“把遠處的星光化為近處的燈光,照耀心靈。功在人心,澤被世間。”台灣作家簡媜在給《讀者》雜誌在&發行十五周年的賀詞中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