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飄“茶鄉”——品味台灣坪林文山包種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09 12:58:22
來源:新華網

茶香飄“茶鄉”——品味台灣坪林文山包種茶

字體:

  新華社&&4月9日電 題:茶香飄“茶鄉”——品味台灣坪林文山包種茶

  新華社記者劉斐、楊曉靜

  清明節後,春和景明,台灣新北市坪林區的茶農陸續開採春茶,開啟“茶鄉”的一年之計。

  這是新北市坪林區大林裏的茶園(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坪林峰巒疊翠,茶園綿延起伏。得益於氣候溫濕、雲霧瀰漫、雨量均勻,這裡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孕育着優良茶樹,更厚植了豐富的茶文化。“依茶而生”的當地,逾八成居民是茶農,而文山包種茶的産制和銷售是重要經濟來源。

  “北包種,南烏龍。”坪林區農會總幹事林文恭説,台灣茶不止有中南部的高山烏龍,還有北部的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是盛産於&&文山地區的包種茶,外觀呈條索狀、色澤墨綠,沖泡時香氣清揚,茶湯蜜黃、清澈回甘,兼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曾經,坪林屬於大文山地區。

  據介紹,約150年前,福建安溪茶商王義程倣武夷岩茶制法製成安溪茶,再以兩層毛邊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內置四兩茶葉,最外層印上茶名及商號。該茶由此得名“包種茶”。

  林文恭説,台灣包種茶就是從福建引入的,而現在台灣的制茶師傅也會到大陸進行茶樹修剪管理、古法制茶等方面的交流研討。

  坪林區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高明富在大林裏茶園介紹當地茶産業(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坪林區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高明富介紹説,為了適應當地土質與環境,坪林茶農不斷通過嫁接和育苗的方式,把當年從福建來的茶種進行改良,不但提高了産量,也衍生出了多樣的茶品。

  坪林的包種茶一年約有五次茶期,春夏秋冬皆可採摘,而季節不同孕育出的茶葉口味不同。採制包種茶有六個步驟,分別是採摘茶菁、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乾燥。製成的文山包種茶是半發酵茶,尤重香氣,亦稱“清茶”。

  來到坪林區大林裏,滿目生綠,茶樹一壟壟沿山勢向上鋪展,茶園中有工作人員檢修安設環境監測設備。遠山雲霧繚繞,河溪清綠緩流,鷺鳥或棲或翔,由於坪林全域都是水源保護區,這裡的茶樹只能使用最低限度的化肥與農藥。

  大林裏里長李秋勝説,茶産業是當地居民的生存命脈,而茶的品質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會自覺愛護自然環境”。

  據悉,坪林採制茶葉已有九成實現機械化,生産效率大大提升,目前絕大多數産量供應島內市場。高明富&&,因為需求量有限,茶産量也無法擴大,以小農為主體的坪林茶農收入難以提高。

  工作人員在新北市坪林區大林裏的茶園中檢修環境監測設備(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多年來,高明富經常赴大陸參加各類茶博會和展銷會,希望為坪林打開大陸市場,但他總覺得“百聞不如一見”,“如果大陸客戶能來産區親身考察一番,對坪林茶的感受肯定不一樣”。

  然而,民進黨當局自疫情後單方面全面禁止大陸居民赴&旅游,至今仍未恢復,致使島內基層民眾和業者利益受損。

  作為&&“後花園”,坪林距離都會區僅約30分鐘車程,是登山、健行、露營等休閒旅游好去處。高明富説,坪林觀光資源主打自然療愈,很適合大陸個人游旅客深度體驗,而大陸游客購買力強,對當地豐富多樣的茶産品銷量會有巨大提振作用。

  近年來,坪林深度挖掘茶産業,開發了茶香口味蛋卷、包種茶糖、苦茶油、茶籽洗潔精、包種茶皂等茶産品。高明富説,兩岸有同根同源的茶文化,在茶産業方面的交流合作,可以實現共贏共利,而且還能把茶文化這種中華文化重要載體推廣到全世界。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