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郭香玉)4月22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保護修復主題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長李擁軍&&,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加強草原工作頂層設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草原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
李擁軍説,我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近年來,國家林草局以組織實施“雙重”“三北”等工程為抓手,持續推進草原修復治理。“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産量超過5.5億噸。特別是在三北地區草原面積有22億畝,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18年以來,各地累計立案查處破壞草原案件近5萬起,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4月17日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通報了6起毀草典型案例。
李擁軍&&,國家林草局堅決守牢草原資源安全底線,始終保持草原執法監管高壓態勢,聯合開展“綠盾”“護綠”等專項行動,打擊毀草開墾、非法佔用草原等違法行為,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與核查處置,提高主動發現草原違法行為的能力。
4月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保護修復主題發布會現場。宋崢 攝(國家林草局供圖)
2023年,國家林草局與內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區人民政府共同推進草原保護髮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以點帶面解決制約草原保護髮展的制度機制問題,目前已取得31項初步成果。積極創新草原保護利用新模式,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挖掘草原生態旅游、自然教育、草原特色生態産業發展等方面利用潛力,開展39處國家草原公園和18處國有草場試點建設,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12處“紅色草原”,探索建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儘管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本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但由於我國草原主要分佈在乾旱半乾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修復治理難度大,目前仍有約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李擁軍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近年來,我國草種業發展備受關注。
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二級巡視員趙兵&&,草種是國土綠化和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事關國家生態安全、食物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國家林草局已將草種業發展納入《“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和《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方案》重點任務,統籌推進草種業全鏈條發展。截至2024年底,已新建近60萬畝的草種繁育基地,年産優良鄉土草種近2.5萬噸,有力地支撐了“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草種需求。
目前,國家林草科技推廣成果庫已入庫各類草種和草種選育類技術成果320多個,其中,“耐鹽高産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技術”和“三江源區沙生草種大穎草繁殖技術”入選“三北”地區重點推廣林草科技成果100項。
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佟金權&&,“儘管我國草原保護修復科技創新成效顯著,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一些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難題尚未解決,比如,草種抗逆高産等性狀調控機制還不清楚,草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相對滯後,草原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模式還需完善。”
內蒙古將治理草原超載過牧問題擺在與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體化推進。2024年選取17個旗縣開展解決草原過牧試點工作,探索出規模化集中養殖、區域性冷季異地代養、飼草料中央廚房建設等十種有效分流模式,試點旗縣分流超載牲畜376.9萬羊單位,草畜平衡指數從23.9%降到10%以下,草原過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內蒙古林草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武國慶説,在充分吸納試點成果的基礎上,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全面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實施方案》,再用2025年一年左右時間集中攻堅,通過因地制宜疏解超載牲畜、全面提高草原監管水平和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等措施,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數降到10%以下,基本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當前,內蒙古草原已經進入不少於45天的“帶薪休假”休牧期,超載牲畜正在進行有效分流,飼草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農牧民科學養牧、保護草原的觀念也在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