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 12月2日至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UNCCD COP16)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新華網攜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針對我國“三北”地區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拍攝3集系列微紀錄片《荒漠重生》。
第二集採訪人物是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國家卓越工程師、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徐先英。挖掘當年治沙故事,展現騰格裏和巴丹吉林沙漠等中國治沙的經驗、做法與智慧,為全球治沙提供中國樣本。
【上半場】解説詞:
“一夜大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甘肅武威風沙肆虐,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全縣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積就佔90.34%。
“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擔任村支書的石述柱與宋和村人共同扛起了治沙造林這桿大旗,帶領全村老少起早貪黑,推着獨輪車,走進沙窩。在沙漠裏種樹比養娃娃還難,前一天種好的樹,晚上刮場風,樹苗就被連根拔起。
半個世紀以來,石述柱帶領群眾在昔日風沙肆虐的荒灘上,建起了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在風沙線上樹起了一座豐碑。因此,他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等榮譽稱號。
【下半場】解説詞:
過去普遍採用“人拉肩扛”的壓沙模式,人多勞動強度大,治沙效率相對低下,隨着農村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以及沙漠破碎的地形,一度成為治沙壓沙“卡脖子”的難題。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治沙科研專家徐先英帶領團隊研究的微型鋪草壓沙機,能夠適應沙區不同地形條件,工作效率可達人工的6倍,每畝節約壓沙成本250多元,已被我國沙區廣泛使用。
被譽為“中國治沙魔方”的草方格沙障,是目前常用的工程壓沙手段,稱之為半隱蔽式沙障。
徐先英潛心治沙39載,成為全國林業行業唯一一名“國家卓越工程師”,他用忠誠和擔當把論文寫滿浩瀚沙海,為推動黃河流域和廣大乾旱沙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片中人物:
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
國家卓越工程師、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徐先英
策劃 楊昱 吳曄
執行 郭良 王萍
統籌 劉洋 金娜 劉力源
記者 郭香玉
編導 江春風
拍攝 臧協棟 楊榮 馬運峰 王敏
製作 朱彪 李璐璐 肖生
鳴謝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
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
相關稿件: 荒漠重生︱草方格裏的綠色奇蹟(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