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郭香玉)今天(7月12日)是“國際防治沙塵暴日”。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近20年來,我國春季沙塵天氣總體上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由1981—2010年均值17次減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我國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防沙治沙體系。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組織開展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續加大“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度,推進科學化、規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31億畝,封禁保護面積2708萬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沙區生態狀況持續改善。重點工程區林草植被有效恢復。“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沙化土地狀況持續好轉。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持續凈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515萬畝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000萬畝。土地沙化程度持續減輕,重度和極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風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風蝕總量較2000年下降約40%,“三北”工程區極易起塵和高度起塵土地面積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
“國際防治沙塵暴日”是聯合國大會2023年6月8日通過決議確定設立的,旨在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沙塵暴災害和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應對沙塵暴災害和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沙塵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針對産生沙塵的三個因素—沙塵源、強風力和不穩定的大氣環流,人類目前能作用的主要發力點在於沙塵源治理。在沙塵源區和路徑區種樹種草、建設防護林,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土地沙化,減少沙源面積,對於減緩沙塵爆發生頻次和強度、降低災害損失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