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郭香玉)6月20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物保護及國際合作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司長王維勝介紹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和國際合作交流有關情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高度重視大熊貓等旗艦物種保護,通過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棲息地保護建設等舉措,不斷強化野生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野生動物種類豐富,陸生脊椎動物3000余種,已定名昆蟲13萬種。”王維勝説,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力促進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是修訂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編制印發了一系列保護規劃、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二是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建立了27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三是發布第一批789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和1140處候鳥遷徙通道重要棲息地,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四是整合設立大熊貓、東北虎豹、亞洲象、穿山甲、海南長臂猿等一批旗艦物種保護研究中心,組織實施48種重點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工程。
我國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呈現總體恢復增長和棲息環境不斷優化的良好發展態勢。大熊貓等100多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種群穩定增長。大熊貓野外種群從上世紀80年代約1100隻增長到近1900隻,棲息範圍不斷擴展和優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已將該物種從“瀕危”等級調降為“易危”等級。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説,為調查掌握野生動物資源本底狀況,我國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全面開展科學考察。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頒佈實施後,我國先後安排了一系列區域性本底調查和專項物種等野生動物調查,還於1995年啟動了全國首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於2008年發布了《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實施了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同步開展了289個區域常規調查、鳥類同步調查、專項物種調查。 通過上述系列調查,我國共記錄到3000余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除極少數物種外,絕大多數物種的主要分佈區域和威脅因素已基本掌握;較為精準地掌握了2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發現了部分新種、新的分佈記錄。
據2024年全國908個水鳥集群越冬區同步監測結果,共記錄到越冬水鳥172種,總數量達505萬隻,為迄今為止全國範圍內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其中:鄱陽湖記錄到水鳥67種、59.9萬隻,洞庭湖記錄到56種、20.4萬隻等。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斯萍説,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國際合作工作,不斷總結大熊貓國際合作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與時俱進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大熊貓國際合作協議有關條款和內容也會及時相應地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為旅外大熊貓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説,野生動物就應該生活在野外,而且不僅限於大熊貓。但是,遷地保護作為就地保護的輔助手段,也是必須的、必要的。國際公認所有野生動物物種都具有生態價值、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野外種群保護,核心在於維護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視其科研價值、社會價值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