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郭香玉)7月31日,國家林草局在京召開的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長岳太青介紹了我國三北工程45年建設成就及下一步重點工作等有關情況。
三北工程是我國啟動實施的第一個大型生態建設工程,至今已經實施了45年。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在祖國北疆築起了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萬里“綠色長城”。
7月31日,國家林草局在京召開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國家林草局供圖)
岳太青介紹,一是風沙危害得到基本遏制。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5億畝,重點治理的毛烏素、渾善達克、呼倫貝爾、科爾沁等四大沙地生態狀況得到整體改善。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億畝,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達59%以上。三是農田牧場得到有效庇護。有效庇護農田4.5億畝,為促進糧食穩産高産和畜牧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四是綠色惠民富民成效卓著。堅持生態治理與改善民生協同推進,在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産業基地,工程區經濟林幹鮮果品年産量從不足200萬噸提高到4800萬噸部。五是鍛造鑄就了“三北精神”。涌現了王有德、石光銀、牛玉琴、八步沙“六老漢”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時代楷模,培育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山西右玉、陜西延安、新疆柯柯牙等一批綠色治理典型。
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6個強風蝕區、34個風沙口、3條主要沙塵暴路徑區和84%的沙化土地、73%的水土流失面積集中分佈在三北工程區。
“三北工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但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從總體上看,三北工程區生態依然脆弱,林草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系統性保護修復不足,成果鞏固難等問題尤其突出。”岳太青&&,加之,森林質量不高,老化退化林佔比高,防護效益低下;造林密度偏大,樹種結構單一,混交林佔比低,科學綠化亟待加強;工程建設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投資標準不能滿足造林實際需求等。推進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亟需加強政策協調,健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撐體系,切實解決用錢、用水、用地等問題。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岳太青説,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一是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烏蘭布和沙漠等為重點,全面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大力發展生態光伏治沙,減輕沙患、鹽患等生態危害,為黃河“幾字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支撐。二是打好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通過科學部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實現區域內可治理沙化土地的全覆蓋,穩步提升林草植被蓋度,“斬斷”影響京津冀地區的風沙源,構築起黑土地保護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生態屏障。三是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加強重點風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的治理,突出抓好綠洲外圍和沙漠邊緣防風固沙林草帶的建設,確保沙源不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