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0月26日電 題:從紅色吉安到多彩吉安的生動蛻變——“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一線見聞
新華網 李函林
這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銘記着那段氣壯山河的紅色歷史,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這是一片綠意成詩的土地,開窗有景、出門見綠,呈現出一幅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秀美畫卷。
這是孕育廬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歐陽修、楊萬里、文天祥等文人墨客誕生於此,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在此留下“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的佳句。
這是一座創新活力之城,電子信息産業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為城市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傳統與現代和諧並存……這是江西吉安,在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道路上蹄疾步穩。
紅色旅游抒寫精彩篇章
94年前,中國共産黨在這裡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革命掀起燎原之勢,譜寫出革命史詩的光輝篇章。
乘風破浪,萬里行船。如今的吉安,正把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化作奮勇向前的實際行動。
適逢建黨100周年,以“萬山紅遍 重上井岡”為主題的2021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於10月26至29日在這裡啟幕。
“今年紅博會首設‘雲上紅博’,將線下展覽場景全部搬到線上,打破實體場館時空限制,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創新盛會。”吉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大勝介紹。
從紅色景區到鄉村振興,從影視作品到紅色研學,從藝術文創到科技再現,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不僅將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輝煌歷程展現,更讓人置身其間地感受到,那涌動在蓬勃紅色旅游浪潮之下的時代精神。
吉安市文廣新旅局局長楊春霞説:“紅博會將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項目、人才等資源向革命老區聚集,進一步加強與全國高品質紅色旅游成果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各種要素發展紅色鄉村旅游産業,鞏固紅色旅游扶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設紅色美麗鄉村新家園。”
紅博會的舉辦,不僅是江西紅色旅游海納百川、加強溝通合作的集中展示,也承載着宣傳、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使命。
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超過1億人次。在弘揚革命傳統、傳播紅色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中國旅游業新的增長引擎。
游客在江西井岡山“井岡紅旗”雕塑前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近年來,吉安市堅持將紅色旅游作為推動全市旅游産業轉型升級的突破點和着力點,培育出一整套日益豐富的紅色旅游景觀體系,紅色旅游已成為吉安旅游經濟的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吉安市紅色旅游接待人次和綜合收入均保持兩位數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紅色旅游共接待游客3835.5萬人次,旅游收入37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和33.5%。
“深化‘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戰略,聚力打造世界紅色旅游目的地。”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共産黨吉安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吉安市委書記王少玄立足當地紅色旅游的發展前景,描繪新的雄偉藍圖。
從昔日“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革命老區,到如今張開雙臂擁抱八方來客的紅色旅游勝地,吉安,正以腳踏實地的行動證明,這裡不僅是厚積薄發的紅色土地,也是追逐夢想的浩瀚海洋。
“紅綠”産業繪就多彩“小康夢”
從革命老區駛向創新“藍海”,近年來,吉安上演着由紅色聖地到“紅綠古金”多彩吉安的生動蛻變。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想象着自己就是當年的紅軍戰士,每天往返100多裏,靠着肩挑背馱把糧食運上山。”在井岡山黃洋界崎嶇的挑糧小道旁,身穿紅軍服的90後游客劉牧平正沿着前輩足跡前行。
這是向着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範區邁進的生動縮影。劉牧平參加的活動正是這裡推出的特色培訓“紅軍的一天”。“這個活動讓游客‘生活’在山村、體驗在農戶、重走挑糧道。”井岡山管理局旅游管理處工作人員羅嗣堯説,紅色培訓體驗項目實現了紅色培訓與農民增收統籌兼顧。
這片紅色土地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汲取信仰力量的精神高地。近年來,平均每年有100多萬人次前往井岡山,在這裡感悟紅色精神,尋找初心信仰。
井岡山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正推動紅色資源向旅游産品轉變,並推出集體驗、參與、互動於一體的紅色培訓“井岡模式”。今年1月至9月,井岡山共舉辦培訓班4518期,培訓學員26萬餘人次。
——綠意成詩,好生態帶來新機遇。
初秋的贛鄱大地,滿眼蒼翠。漫步吉安,除了感嘆曾經的歲月崢嶸,更會驚嘆于吉安的山巒壯美、江河秀麗。
“這裡不少村民的房子毗鄰景區,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隨着紅色研學旅行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自家開辦民宿,為參加研學旅行的學員提供吃住。”羅嗣堯介紹説,景區與周邊村莊互動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7.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4.5%,主要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近年來,吉安市成功爭創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等多個“國字號”生態名片。
“生態+”的經濟發展路徑清晰可見。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上,吉安依託綠色資源優勢,做足山水文章,不斷豐富旅游業態,發展民宿産業、鄉村旅游,推動産業深度融合。
山水之間,一抹記憶中的鄉愁靜靜流淌,美麗風景正在變成“美麗經濟”。
果農在採摘成熟的井岡蜜柚。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因地制宜,做優扶貧特色産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吉安的一筆寶貴財富。讓鄉村宜居宜業,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
眼下正值蜜柚成熟上市季,吉安縣江南村,漫山遍野結滿了金燦燦的蜜柚。
“蜜柚是村民眼中的‘致富果’,我們這裡家家有蜜柚,戶戶是股東,共有6個基地1100畝蜜柚,今年要繼續把電商做大做強,讓全村72戶脫貧戶年底分紅。”年過六旬的村黨支部書記胡乾元信心滿滿地分享着農業高質高效帶來的豐收喜悅。
吉安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廖發香説,“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的“四個一”産業扶貧模式,讓群眾找到了市場,也看到了希望,保障了增收可持續。目前,吉安六大富民産業種植總面積已突破600萬畝。
“産城融合”激活發展潛力
以紅色歷史聞名的吉安如今正實現華麗轉型。“十三五”期間,吉安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産業轉型升級,GDP年均增長7.8%以上,連續7年獲評江西省綜合考評先進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連續9年保持江西省前列。
以産業的大發展推動實體經濟水平和經濟綜合實力大提升,成為吉安全市上下共識。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吉安如何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育新機開新局?
實踐證明,堅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倒逼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電子信息産業補鏈、強鏈、壯鏈,吉安蹚出了因産業而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工作人員在車間進行LED封裝編帶工序。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經濟興,工業興。工業活,經濟活。“從産業集聚,到龍頭帶動、配套支撐、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吉安工業産業體系逐步健全。”吉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黃國棟説,自2016年起,吉安將電子信息産業作為首位産業重點打造,形成了LED、數字視聽、通信終端及傳輸設備、電子線路板、觸控顯示、電子元器件六大百億産業集聚發展。
“2021年1至8月,吉安全市電子信息規模以上企業達362家,營業收入達1054億元,成為京九(江西)電子信息産業帶的重要支撐、工業升級的強力引擎。”黃國棟説。
隨着眾多電子信息企業的進駐,吉安崛起成為科技創新的高地。“産業聚集效應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我們選擇在這裡建廠的原因。”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肖武軍説,如今的吉安,發展勢頭強勁,處處充滿了活力和商機。
這家來自廣東中山的LED産業鏈龍頭企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與吉安電子信息産業合作的典範。近年來,吉安結合當地産業基礎和要素特色,以産業鏈為紐帶,吸引外省企業紛紛落戶,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自打公司簽約後,井岡山經開區管委會就安排了一名分管領導和一個職能部門全程跟蹤幫扶。正是有他們的關心、幫扶,我們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建好廠房投入生産。”肖武軍説,針對職工對教育、醫療等配套資源需求緊迫等問題,吉安打造以企業為中心的新型産城融合示範區,合理布局産業區、生活區和配套服務區,從而讓龍頭企業扎根園區,蛻變成長。
一個個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項目,助力吉安電子信息産業的轉化、融合發展,促進了産業鏈延長、向終端産品延伸……通過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産業延鏈強鏈補鏈,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規模突破千億元,工業發展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如今的吉安,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一幅傳承紅色基因、創新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鋪展開來。